第四百一十九章 历代兵役制度小解(3 / 4)

作品:《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学生了解的就这么多了,若有错漏之处,还请先生指正。”

朱棣一口气那是说了一大通,从明朝一点点往前推,将明元宋三朝的兵役制度都大体的说了一遍。

这可让苏璟十分的震撼了一把,朱棣口里的了解一些,竟然已经到了这般程度了。

自己得小心点说了,胡扯太多的话,怕是会被看穿。

“嗯,不错,看来燕王已经对兵役有了不少的了解了。”

苏璟舀了一勺子豆花放入嘴里,顺滑麻辣的感觉,瞬间充斥口腔。

一如既往的好味道。

苏璟咽下豆花,继续道:“既然燕王已经知道不少,那我也直接点了,这历史上出现的征兵制,我大概按照时间出现的顺序划分了一下。”

“首先是部落兵制,部落兵制又称民兵制,始于商周时期,当时生产力较弱,土地公有,兵民不分,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每一个成员都有保家卫国的义务。”

“到了西周时期,推行封土建国制,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称为‘国’,诸侯将土地分给卿大夫,称为‘家’,卿大夫的土地让‘士’帮着管理,士最重要的任务是管好自己,这便是修身,修身之后,便是齐家,也就是帮卿管理他的土地。而帮诸侯管理国叫做‘治国’,帮天子管理天下就叫做‘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成为了无数士人的最高人生理想。”

说到这里,苏璟咬了一口油条,油条这东西,冷了就不好吃了。

朱棣听得很认真:“原来这就是老师们常说的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学生现在有点懂了。”

朱棣之前儒学理论课学的极其不认真,所以对这个概念是真的不清楚。

现在听苏璟这么一说,算是理解了。

苏璟淡淡道:“咱们继续,还是说西周,当时有‘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说法,其实便是因为西周的国野制度,只有生活在王畿之中的百姓才是国人,其他的都是野人,当兵在当时,那可是一种荣耀和特权,生活在王畿之中的百姓,基本都是士大夫贵族群体。”

“接着到了战国时期,连年的战乱,导致军队的消耗巨大,仅仅只靠士大夫贵族群体组成的军队,士兵数量严重短缺。”

“君王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便放开了国野的区别,野人也可以当兵了,而且是强制当兵。等到秦灭六国,沿袭旧制,直接规定男子15岁的时候就要登记入册,这叫‘傅籍’,傅籍之后的男子,相当于预备役的兵丁,平时没有战争,那就是普通百姓,该干啥干啥,但若是有战事,那只要国家征召,就得立刻入伍,这个傅籍得到60岁的时候才能解除。”

“之后这个傅籍制度便沿袭了一段时间,只不过在男子入傅籍的年龄这一点上,有所差别。”

“汉景帝的时候有‘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的说法,汉代规定,男子二十为丁,可授予田地。燕王可知道,为什么二十为丁,二十三才开始傅籍?”

朱棣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给问住了。

傅籍这事他也是现在才知道的,二十岁可以授予田地,二十三傅籍,三年的时间差是为什么,朱棣蹙着眉头仔细的思考着。

“学生不知。”

朱棣摇头,这还是超过了他的知识储备。

苏璟并不意外,淡淡道:“其实这代表的是汉代百姓的生产效率,一个二十岁的成年男子,被授予田地之后,种地三年,便可以存下一年的口粮,家里有了余粮,便可以去当兵了。”

“所以说,兵役制度,其实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生产力和兵役?

朱棣有些懵懂,但这话是记在了心里了。

苏璟继续道:“汉代男子服兵役一共有三种,这三种不是只选一种,而是都要服的。”

“第一种是在本地或者京师服役,一般只有一年,称为‘正卒’;第二种是到边境服役,为‘戍卒’;然后第三种是每年定期服役一个月的兵役,称为‘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