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谷贱伤农(2 / 2)

作品:《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国家多了户口课丁,也多了税赋。

“修塔的钱粮呢?”

香积寺外。

农民的粮价到底能卖多少,关键还是取决于产量,需求是相对稳定没多大变化的,但粮食产量丰歉之时却相差很大。

自己修个兰若,便能说是带发修行了,魏晋以来这种兰若最多。

再者,也是各地在种粮这个事上,可以更有先见的统筹,比如说在保障基本粮食种植的基础上,适当的发展些其它作物的种植,比如说京畿、州县城郭可以种菜种果,又或是在一些地方多种桑麻等,或种植药材等。”

当然,也还从寺中收了许多作坊、钱帛、粮食等,数目非常可观,

现在许多原来寺中的佃户、奴仆等,要么分了寺田成了良民课户,要么也是分到了一些永佃田,成为客户。

甚至那些身上有杖痕文身,又或曾犯淫、养妻,不修戒行者,都强制还俗,还强令各寺把所蓄奴隶,都放免。

风吹麦浪,一片金黄。

还有数量更惊人的兰若万家,所谓兰若,就是私人所立僧居,大多其实根本不是真正的僧寺,只不过是有些地文豪强士族私立,然后假称修佛,以此逃避赋役,甚至把土地作坊等纳入其名下,以逃税的。

谷贱伤农,越丰收,农民粮价越低,收益越低,朝廷需要出手。”

麦子要收割了,

“还行。”

饭还是麦饭,很粗糙,比起面食难吃的多。

对香积寺要修佛塔这事,李世民最后同意了,让道绰拟份详细的造价预算单,然后崇玄署会派人按此单,协助监督香积寺向信众募集这笔钱,要求不得向上户以下的百姓募捐,且按申报单募捐不得多募,甚至修建也要由官府监督。

大唐给百姓均田的时候,一般也是要求永业田种上桑树和枣树榆树的,口分田种粮,这样既能交粮缴绢完成税赋任务,也能粮食衣物自给自足,

在香积寺里还用了一顿斋饭,

真正粗茶淡饭,十分简便,粮是收的租,菜是自己种,菜里除了一点盐,连油都只有几点油花。

“臣家这里有个千亩庄子,是之前朝廷收三阶教寺田,然后发售时认购的,今年这里种的多是玉米,”

香积寺打了几次申请,但负责的崇玄署都没批。

“常平仓在丰年的时候,提高收购价,大量买入粮食存储,这是最重要的调节手段。

那些村民们获得了永佃权,成为客户。

不说饥荒饿肚子,而且百姓往往因此得典妻卖儿,破产甚至破家。

“你这里也有个庄子吧,今年也种的麦子吗?”

“香积寺想要修一座灵塔,供奉莲宗以往高僧慧远、昙鸾等的佛骨舍利,”

道绰他们计划是修十三级的灵塔,高约十三丈,以青砖砌成,密檐仿木结构,周围广二百步,呈正方形,每边长三丈二,塔型既为密檐又仿阁楼式。

李世民在香积寺里转了一圈,对这座新寺还算满意,没有过份张扬的金碧辉煌什么的,寺僧也都还算表现不错,抽点了几个让他们背经,也都背的不错。甚至还看到他们在寺里空地上种菜种粮,询问过香积寺也没有再放贷典当,而且邸店磨坊这些作坊也没再经营,挺好。

怀玉问。

玉米土豆红薯这些新作物,这两年也是不断推广,种植的越来越多,在长安,玉米已经不是那么新奇了。

虽没有直接拆毁寺庙、熔毁佛像金身什么的,但禁寺院蓄奴婢,禁寺院经营工商作坊,禁寺庙放贷典当等,确实很猛。

短短两年多,天下诸寺中奴婢放免十几万人,强令淘汰还俗的僧侣也有十几万,还有大量原依附、供奉寺院役使的部曲、良人,

更别说取缔大量兰若私寺,

朝廷得到了海量的土地、人口、钱帛,此外,许多什么胡寺蕃教也被取缔,

只不过李世民和贞观朝廷办事比较有手腕,并不是简单粗暴的禁毁,一边大量取缔禁止,一边也还在不断的敕修新寺,总的来说用整顿二字更合理些,那些真正修行的僧道还是没受多少影响的,特别是天下各地高僧,被李世民陆续请来长安,安排在各大寺中修行,甚至还赐紫衣等。

汉代班固就在汉书上总结,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这是朝廷最理想的小农经济模式。

不过实际上,越是中原内地,普通百姓能分到的田越少。

“臣建议今年夏收后,朝廷能够多拿出些钱帛,敞开入市收购粮食,把粮价拉升一些,给百姓多点保障。而且现在斗米才二三钱,这个价格可以说是几十年来最低,就算加一点收粮入仓储备,也绝不会亏,收来的粮既可备荒备灾,也可以用来酿酒养殖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