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朝沧梧而夕北海(2 / 4)

作品:《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合浦的海盐生产不易,在宁氏时代,钦廉两地产的盐不仅供应宁氏,而且还供应内地的溪垌蛮。

不过他们的盐也就在岭南西部一带,并不能进入内地。

“我们打算在廉州增建盐场,达到十八座盐场,沿途还要增设盐运中转的盐铺,并沿容江道修一条运盐驿道,沿途设盐仓,在北海也将修一个盐仓,这样还可通过海运到广州,”

康婆告诉宁纯,他们计划廉州的盐产量提升,不仅供应岭南,还要供应到江南西道、黔中道去,

十八座盐场,用他们的技术,年可产盐千万斤。

“我们提供新的技术晒盐煮盐,郡公提供人力等支持,产出的盐我们不仅可以让其在岭南贩售,还可销入中原内地,这生意前景非常可观。”

宁纯想了想道,“朝廷现在对盐不是实行专卖制度了吗,民制官收商运商贩?”

“确实没错,但朝廷只是官收,并不管制盐和贩盐,我们产了盐纳入官仓后,可以再纳钱领盐引后,再取盐贩销。”

“我们的盐以前从没有过五岭。”

“那是以前,现在自然不一样了。”

宁纯心里计算着,如果真能达到年产千万斤盐,那是很惊人的,仅是制盐这块就会有极大的利润,更别说再贩销。

“我们现在一年百万斤盐都煮不出。”

“那是以前,跟我们合作就不会了。”

“我想不出你们怎么能达到那个数字。”

康婆要了纸笔,然后简单的画了几张图,其中一张图上画着帆,

“这是八卦帆,风车装上此帆,利用海风将海水导入盐池,可节省许多人力。”

他又拿出另外几张图,

“其实海盐并不一定要火灶煎煮,我们可以直接滩晒成盐,利用风车可大大提高效率”

宁纯觉得很惊讶,他当然知道宁氏在合浦煮盐是怎么煮的,从汉代到如今唐朝,千百年来都是老法子,

可这康婆居然说不用煎煮,直接滩晒成盐,还要用上这种带帆的风车

新法晒盐第一步,纳潮。

比起直接挖纳潮沟,风车纳潮就更强效率更高,当然比起合浦以前挑海水的落后老法子,那就先进了好几代。

宁纯将信将疑。

不过最后还是选择相信康婆,因为此人不仅是长安粟特萨保,还是武怀玉的晋国大农。

武怀玉的技术,宁家的人力,双方合作,

廉州新任刺史程处默,也会派人来合作,甚至北海巡检营等也会有份,当然,廉州的俚獠垌主酋长们,愿意合作的话,也可以入伙。

“我们还打算在北海造船、采珠,希望能够跟宁氏一起合作。”康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