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崭露头角(2 / 3)

作品:《我的祖父是秦始皇

啧——

虽败犹荣!

听着几个人对韩信的评点从来不轻易臧否人物的尉缭子,都忍不住赞道。

“皇长孙真是好运道,这个韩信,对战场几乎拥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嗅觉,以我看,区区百人,显然是限制了他的发挥,若是给他十万大军,恐怕他的表现会更加亮眼,殿下,你这次恐怕真是捡到宝了……”

赵郢忍不住就乐。

搁谁不乐啊,这可是被后人推崇备至的兵仙啊。

不过,若没有自己的这次唯才是举的招贤令,这位大概率还在淮阴城里饿着肚子遭人白眼。

想到这里,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说起来,我们大秦乡野之间,真的是卧虎藏龙,不知道有多少英才俊杰,像这韩信一样,空有一身才华,却苦于找到不施展的机会……”

大秦以军功起家,固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整个秦国的力量,但也正因为这个制度,统一六国之后,让原本六国的那些人才,没有了上进的渠道。

加上秦朝推行的法家之学,法家门徒,遍布朝野。

那些以其他学问传家的贵族,那些苦苦钻研其他诸家学问,想着建功立业,博取富贵的人才,忽然发现,秦国这么一统一,自己学的这些玩意儿全废了。

大秦不灭,自己永无出头之日。

加上始皇帝还收天下之书,严禁私学,统一文字,一系列的组合拳下来,他们别说上升渠道了,就连学问的传承都要面临彻底断绝的严重危机。

他们不咬着牙,憋着劲儿地想要推翻大秦,那才是怪事。

所以,陈胜吴广,区区两个没多少见识的乡野匹夫,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就响着云集,负粮而景从者不计其数,天下诸侯,更是群起响应,短短几年,就把一个偌大的帝国掀翻在地。

从这一点上说,赵高和胡亥这两个蠢货,也算是适逢其会,站在了风口浪尖。后世比他两个更操蛋的皇帝和权臣也不是没有,但短短几年就把一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帝国给折腾没了的,还真不算多。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始皇帝闻言不由微微点头,露出深思的神色。

也许真的可以,按照自家大孙子策划的那样,来一场全国规模的招贤纳士,唯才是举的科举考试。

自从那次祖孙俩在宫里交流之后,不几天,赵郢就提交了一份完整版本的科举考试方案。

可当他看完自家孙子的那份方案之后,却又不由心中有些迟疑起来。无他,因为这份提案,实在太过大胆。

他竟然在这份方案里面,企图无视学术派别,对诸子百家一视同仁,唯才是举。

哪怕始皇帝魄力惊人,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因为这份提案影响太大了,针对的不仅仅是诸子百家,六国勋贵,还有大秦帝国真正的根基——法家。

到时候,就不是自己想要趁机清扫六国余孽的问题了,而是一个不好,就会彻底的动摇大秦帝国的根基。

但——韩信之流,是真香啊。

即便是始皇帝,都不由忍不住要再次反思赵郢的那一份提案,也许是时候举行一次真正的讨论了。

赵郢并不知道,自己只是简单地感叹了一句,落在始皇帝耳中,却有了那么大的反应。

听赵郢这么说,尉缭子不由下意识地扫了一眼始皇帝的脸色,而王翦和蒙武就跟没听见似的,只是在全神关注着下面的对决。

咱是武人,不该操的心,不操,不该问的事,不问。

韩信胜出之后,另外两组也很快分出了胜负。

分别是章邯和蒙瞻。

来自眉县的几位小伙伴,包括表现最为亮眼的徒和陈胜,也止步前三。但除了陈胜因为输给了蒙瞻,脸上有些不服气之外,其他人都无话可说。

因为无论章邯,还是韩信,表现的都实在是太过亮眼了,胜得都让他们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其中的差距,肉眼可见。

“这个章邯,就是伱上次给我要的说,要用来养马的章邯……”

看着干净利落胜出的章邯,始皇帝忽然想起什么,有些意外地扭头问了一句赵郢。

赵郢:……

啊,这——

“纯属巧合,我也没想到,他区区一个养马的监丞,还有这么一手——大父,谁安排的,你说这不是浪费人才嘛,幸亏被我要过来了……”

始皇帝将信将疑地瞥了他一眼,见这货一推二六五,也没在说什么,不过却把赵郢刚才说的话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