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陛下待朝臣,如慈父般温暖!(3 / 5)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伺候这样的皇帝,太难了!

出了宫中,胡濙见林聪和王文,互不对付,嘴角莫名翘起,朝堂上只剩下皇党,皇党就会分裂,人之常情。

皇帝为何大费周章建官舍?

为了方便监视?

还是真贪图内城的宅子?

只是,皇帝让儿子抽老子,这招实在太狠了,如今京官的庶子,都在宫中做侍卫。

今天抽了李贤,明天还不知道谁倒霉呢!

反正这朝堂不会太平喽。

……

朱祁钰心情不错。

“回皇爷,万功在宫外候着,等待求见。”冯孝低声道。

“宣进来吧。”

很快,万功等人觐见。

万功带来十余个工匠,皆是手艺顶级的工匠,有铁匠、木匠、制造兵甲的、打造刀剑的、制造弓弩等工匠。

见礼后,万功向朱祁钰介绍这些人。

跟铁匠张六聊了才知道,如今军中开始仿制倭刀,而且,已经开始用竖炉炼铁了。

“高炉?”朱祁钰以为是高炉炼铁。

其实并不是。

竖炉是方口的,用盐和泥砌成,靠山穴而筑,或用巨木匡围,炉膛呈梯形,还有专门的鼓风器,叫活.塞式鼓风器。

张六解释一番,朱祁钰懵懵懂懂。

“此炉炼出来的铁,质量如何?”朱祁钰问。

“摧金断石,极为坚韧!”

“可是钢?”朱祁钰问。

“回皇爷的话,军器局里也用炒钢之法,用石头砌炉,以磁铁矿为燃料,萤石为助燃剂,将铁矿石还原到水滴状态的生铁,再把生铁炒成熟铁,反复炒制,便可成钢。”

听完张六的话,朱祁钰真没想到,这个时代的炼钢技术,这般先进了?

“可是皇爷,磁石难寻,铁石也紧缺,而且炒钢需要大量工匠共同协作,成本偏高,是以很少装备军中。”

这个张六倒是有些见识。

朱祁钰微微颔首:“不合格的多不多?”

“若是炒钢的话,不合格的颇多,但都能重复利用。”张六道。

“朕给你足够的工匠,足够的材料,你一天能打造出多少把刀来?”朱祁钰问。

“这个……”

张六粗略算了算,能打造上百把来。

“不错。”

朱祁钰笑道:“朕若让你用废料,打造出一批农具来,可行?”

“只要有足够的铁矿石,小的什么都能打出来!”

朱祁钰对他很满意。

他打算详细拆分军器局,下辖铁器科、木器科、兵甲科、弩箭科、盾牌科、马科、杂科七科,便让这个张六做个管事。

他又详细了解了兵甲、弩箭等制作过程。

但这些的基础,就是铁。

“诸君!”

“朕从你们的眼睛里,看到了希冀!”

“是不是想从匠户,变成民户?想让自己儿子参加科举啊?”朱祁钰高声道。

所有吓得跪下。

“不必害怕,想就是想!”

“朕今天给你们吃一颗定心丸,这军器局里,朕只设掌印太监,其他官职皆由工匠担任!”

“朕也可赐你们民籍!”

“让你们的子孙,参加科举!”

一听这话,张六等人都傻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跟张大坚差不多。

“朕说的不是虚话!”

“以三年为期,朕想看到大明军队全部装备着钢刀、钢甲,弓弩威力大后劲小易携带,盾牌竖起来,敌方弓箭射不穿!”

“朕的要求一点都不高!”

“铁矿石等原料不用尔等担心,钱粮也是内帑出了,朕只要看到成果!”

“三年之后,只要尔等完成朕之所愿,朕就赐尔等民籍!”

“非但赐籍,朕还会赐下符牌!”

“朕之符牌,可非一般人可赐的,饶是金忠、舒良等立下大功,也只是赐下一枚银符!”

冯孝端上来一只银符。

“三年之后,朕会将此符,赐给你们当中,功劳最大的那个!”

“此符尚未正式颁发,颁发此符者,形同免死金牌,会将姓名、功绩镌刻其上,令其世代敬仰!”

哗!

工匠们惊呼出声。

谁愿意当这匠户?谁不愿意做官老爷呢?

“尔等对新军器局,满意吗?”

自然是非常满意,在太液池旁边,沾着圣上的龙气,岂不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知道朕为何将军器局放在这里吗?”

“因为朕要提高匠户的地位!”

“你们挨着的就是宫墙,和朕、和阁部在一起办公,何其荣耀!”

“虽为匠户,却绝不低贱!”

朱祁钰扭头看向冯孝:“将这句话写下来,刻在军器局墙上,让匠户们都看看,这是朕的态度!”

冯孝支吾,这话也太白了吧?

你写文言,匠户看得懂吗?

去找翰林院,润色润色,刻在墙上。

“小的敢不效死命!”张六嘭嘭磕头。

“不要三分钟热血,做匠从艺,拼的是时间、是耐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朱祁钰话锋一转:“朕等得,你们便做得,但绝不可偷奸耍滑、浪费时间!”

“朕对尔等厚待,绝非纵容!”

“若被朕知道,谁借机偷奸耍滑,拿朕的良言当做耳旁风,甚至手脚不干净者,一律诛九族!”

“你们应该都知道,朝臣被朕杀了多少!”

“朕劝尔等,千万不要用脖子碰刀子,吃亏的是你们!”

“小的们绝对不敢!”张六等人瑟瑟发抖,连连磕头。

又勉励万功几句,下令军器局打造一批农具出来,才打发走他们。

“皇爷,您要是把匠户都放走了,以后谁来当工匠呢?”冯孝着急。

太祖为何设下户籍,不就是担心,有朝一日,老百姓日子过好了,都挤破脑袋去考科举,谁会做工匠的活儿呢?

朱祁钰喝了口茶,笑容盎然:“那你说说,太祖时这些工匠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