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游、富裕、信仰、土地、泡沫(2 / 3)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朱厚煐在整个交趾感受到的就是富,比北直隶要富得多。

电气革命兴起后,这里是电话装机最多的地区,到了景泰六十六年,很多富户人家就都已经有了电话。

这是朱厚煐在其他地方没见到的,即便富裕的汴京,富裕的吉隆坡、新京,都看不到这么多台电话。

南交趾的电话引进,和电机厂,设在南交趾息息相关。

大明一共有两个最大的电机厂,一个在黑龙江哈尔滨,另一个在林邑省西贡。

所以,南交趾遍地是电话,因为电话安装费用低,也因为本地人能看见电话,了解电话。

也说明本地人有钱,现在安装一台电话,需要十几万元,购买一套大房子了。

朱厚煐还发现一个问题,明明和万象省毗邻,气候相差并不特别多,但交趾人的身高明显比万象省高,主要移民都来自大明江南。

可身高确实有差异。

在万象省和交趾省两地生存的百姓,几乎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两个地方人长得不一样,明明拥有共同的祖先,有的还能攀上亲戚呢,偏偏长相出现了偏差,这就是水土问题。

而且,交趾人明显白皙,因为最开始以白为美的,就是江南士绅,他们移民来到了交趾,肯定会延续自己的爱好。

交趾太阳又过于毒辣,想维持白肤,就得在化妆品上下功夫,他们就研究出了防晒霜之类的化妆品。

交趾产的防晒霜,效果最好,全球畅销。

化妆品行业,也是交趾的支柱产业之一,交趾还有一项比较厉害,是防蚊虫药物,这种药物在百越之地都有厂家,药效基本差不多,但卖得最好、最会营销的是交趾省。

同时,交趾人很喜欢和白人结合,生混血儿,因为混血儿皮肤白,长相他们并不特别喜欢。

扬州瘦马的风气也带到了交趾。

前些年女奴不值钱,瘦马价格却奇高无比,因为外夷女子不会说汉话呀,

这几年价格回落,因为大家都会汉话了,女奴虽然少,但拜金女非常多,都不用抓人调教了,自己就跑来花钱调教。

而且本地人巨富,也就造就了混血儿超级多的现状。

本地人的审美也就带偏了,逐渐接受了混血儿,三代混血后,长相才趋向于明人的长相。

别以为白人就都好看,大家看到的往往都是美女帅哥,所以下意识认为好看,哪里都是丑人多。

美貌和金钱,永远是稀缺资源。

而且,白女的臭味一般人忍受不了,哪都臭,得经过大量香水掩盖才行。

朱厚煐在交趾呆了22天,才启程乘坐船支去孟加拉省,去孟加拉过年。

孟加拉省是百越之地最后一个省。

从交趾乘坐海船过去,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缅甸海,才能进入孟加拉省。

孟加拉,这个名字是本地的古称,大明翻译成榜葛剌,是音译,用普通话翻译过来就是孟加拉。

孟加拉,也是大明西陲最远的藩国之一,简称孟。

并入大明后,朝廷还以孟加拉做新省省名,省治也在达卡,基本没什么变化。

而且,孟加拉省是大明五十八个省中,唯一一个伊教信徒最多的国家。

孟加拉土著虽然被清理掉了,但是,信仰却保留下来。

孟加拉可是人口大省,人口峰值超过了两个亿,但将西孟加拉划给了谷国后,人口跌破两亿,却还有亿人口。

大明本来还有印度的加尔各答,但统统被划给谷国了。

这几年朝廷是真后悔了,富饶的种植耕地,送给谷国了太亏了呀。

孟加拉省拥有恒河下游,这条大河汇聚恒河与雅鲁藏布江,最终流入大海,土地极为肥沃,是大明重要的粮食种植地,西方贸易中心。

大明要在恒河口,设立一座京师,叫恒京。

别看孟加拉省地盘不大,却是大明土地最肥沃的地区,也是大明最重要的粮仓之一,朝廷最重视的地区之一。

所以,朝廷要建一座京师。

朝廷在整个百越之地,建了三座京师,还会在婆罗洲建一座京师,一共四座京师,足见朝廷的重视程度。

这座恒京建设,目前还没有定下地址。

有朝臣提议,直接升达卡为京师即可,或者用孟加拉省最大的贸易港,吉大港。

可内阁商议后,还是觉得新建城市。

无论达卡还是吉大港,都是孟加拉省最重要的城市,建立新京的目的,不是为了吸血整个孟加拉省。

这座恒京,既然是新城,可自由发挥的余地就非常大了,朝廷想效仿汉朝建筑风格,修建内城,再融合印度风格,修建一座外城,再融入西方各国的风格,修建一座万国城。

未来恒京建成后,城市风格就是旅游胜地。

朝廷预期投入二十亿,三十年内完工。

还有伊教信徒提出,修建一座圣城,也得到了中枢批准,但钱需要信徒集资,朝廷只能出一小部分。

为了信仰,愿意倾家荡产的人很多的。

钱很快就集齐了。

仿照耶路撒冷建造的圣城,也是最先动工的。

朱厚煐到达的时候,圣城正在建造中,本来圣城应该作为内城的,可信徒却觉得繁华的城市会影响清修,就选择在外城的外城建设。

作为六教忠实信徒,朱厚煐大方地捐出自己一个月的俸禄。

孟加拉除了沿海城市外,基本就是一个农业大省,除了笔直的高速公路、铁路之外,几乎就是个大屯子。

不过,在这里种地的老百姓,耕种的不是自己的土地,而是公司的土地。

土地承包新制度,在景泰四十年时通过的,允许公司承包土地,搞大规模种植。

因为土地是否允许承包,朝廷吵了十几年,都担心土地兼并,农民手中没有土地了,农民会造反。

可别忘了,大明当时已经进入工业化了,搞土地承包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农民赚钱更多,是提高工农生活水平的。

农民把土地承包出去,收取租金,劳动力则去沿海城市打工,赚两份钱不香吗?

朝廷又没说把土地收回去。

只是在之前是不允许承包的,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泾渭分明,甚至农民入城打工是被严重歧视的,朝廷也不支持。

因为,当时工业化并不彻底,并不稀缺大量劳动力,把劳动力绑在土地上,更有利于城市工业化发展,而农村又能给城市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两全其美。

可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如火如荼,机械被批量制造出来,生产效率提高了,土地上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而工厂又稀缺劳动力,这个时候就要给农民解绑,鼓励农民进城打工。

这是政策原因。

所以,在景泰四十年时,朝廷力排众议,直接颁布圣旨,允许土地承包,并且鼓励百姓承包土地后,进城打工。

从景泰四十年之后,国民生产总值在飙升,工业化进展也在飙升。

原因就是解绑了农村劳动力。

如果之前,鼓励农民进城,就是大大的错误,当时城里的工厂无法提供过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进城,就会挤压工人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两个人都没活干。

闲散劳动力多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治安混乱、越来越穷、懒惰成性等等弊病。

所以,朝廷对农民进城是十分防范的,直到景泰四十年,蒸汽机的诞生,工业化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工厂革新,蒸汽革命轰轰烈烈开始。

自然就稀缺了大量人口。

朝廷就因势利导,鼓励农民进城。

土地却绝不能荒芜,法律上就不允许。

就需要有人接手。

朝廷就出了土地承包政策,鼓励农民进城打工,把农村土地承包出去,并没有指定承包给谁,可以承包给亲戚,可以承包给大户,可以承包给公司,这是农民自愿的。

而不愿进城打工的农民的,以前一家十口人就种五顷地,富不了饿不着,现在亲戚朋友进城打工了,他们就可以以租赁的方式把土地租过来,我家来种。

这样的话,进城务工人员富了腰包,在家务农的农民也富了腰包,彼此双赢。

至于那种大公司,想去农村包地,并不容易的。

即便是景泰四十年,农村宗族力量也是极强的,如果不经过农村宗族,外人根本就没法在一个村子包地种地,别说资本了,朝廷都不行。

所以,景泰五十五年之前,垦殖公司都没发展起来。

反而都是本村大户,批量收购土地,然后再雇佣本地农民种植,因为大家都是亲连亲,彼此信任,雇佣人的时候又肥水不流外人田,用的都是自家人,每个村子都是这样的小天地。

直到景泰五十五年之后,大公司开始收购大户手中的土地,打破了本村土地垄断生态。

资本入场,百姓是无法阻挡的。

可是,朝廷却非常警惕资本入场土地,担心资本拥有土地之后,掌握了粮食,就有造反的资本。

所以,朝廷不断出台限制资本控制土地的政策。

可以说是一边用资本敛财,一边防备资本掌握土地。

可在景泰六十年之后,资本却忽然越过了政策,触角伸向了民间,大肆收购土地,搞公司制种植。

到景泰六十五年,民间土地有60%落入资本手里,这可超过了警戒线。

景泰六十六年,就是今年,朝廷忽然控制了很多农业资本,杀抄了十几个,重新将土地控制回朝廷手里,并全部打散,恢复景泰五十五年的土地承包生态。

同时,朝廷出台政策,明令禁止资本进入土地市场,禁令三十年。

大明和其他国家不一样。

明人对土地的喜爱,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所以明人喜欢买房子,喜欢囤房子。

朝廷就知道明人的秉性,所以必须控制土地。

现在的大明,控制土地、粮食、水、矿产、电力、铁路,这些都是大明的核心,任何人都不许碰。

在这一点上,阁部官员是支持朱见漭的。

就像孟加拉,前几年都是公司在承包土地。

今年又打回原形,又本村大户来承包,禁止资本入场。

农民是拍手称快的。

因为资本什么德性?初期低价垄断市场,中期随便定价,使劲薅羊毛,后期则是彻底摆烂,把一个行业搞死为止。

承包土地也是,前几年给农民好政策,让农民赚得盆满钵满,比承包给大户合适,所以他们就把土地承包给了资本。

可这几年,资本不断压榨土地租金,并且出现了拖欠的情况。

农民前期享受的甜头,早晚会连本带利还回去的。

这就是资本的德性。

朱见漭出手,让土地承包恢复原生态,吃到苦头的农民能不拍手称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