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灾报(4-24第三更)(2 / 3)

作品:《万万没想到准太子是我!?

实是他思虑不周!

尤其是但凡杨景澄过了端午节再走,也不至于赶上百年一遇的大台风。原本在京中呆的好好的公子哥儿,全因他而遭此一劫!若是旁人便罢了,他至多叹息两句,补贴些银钱。偏偏是他的兄弟!桩桩件件替他打算、离京都不忘叮嘱父亲照应他的兄弟!

华阳郡公知道自己应该把心思放到如何赈灾上去,可此刻当真心乱如麻,两耳朵听着户部的官员七嘴八舌,脑海里全是杨景澄在漫天大水里挣扎的可怖景象,竟是硬生生把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

偌大的天下,灾荒实不稀罕。此番台风由海州登陆,经东阳、过徽州,至宁江府止。起先风力强劲,大雨便随着大风快速掠过。因此海州、东阳、徽州三府乃风灾,房屋倒塌、人畜压伤,道路倒未曾断绝,知府的折子与朝廷密报前后脚的抵达,虽不知风灾详情,亦可估量一二。唯有宁江府,风力所致时已有减缓,雨云停滞上空瓢泼而下,致使河水暴涨、山洪爆发,朝廷各处的哨所与驿站,只能报个灾荒,至于府内到底是甚景况,无一人知晓!而丁年贵发出的信件,亦叫水灾挡在了辖区内,根本就没送出来。

于是朝上索性先放着宁江府,且先梳理其它三府的情况。当年免税是肯定的,但拨多少银钱米粮去赈灾,少不得各抒己见。又有户部乃朝廷仅次于吏部的衙门,虽是章太后的地盘,亦让永和帝掺了不少沙子。在朝为官的规矩便有一条对人不对事。赈灾不赈灾的不提,彼此先掰掰腕子再说。因此毫不意外的,昭仁殿再次吵成了一锅粥。

一直吵到了中午,章首辅听的不耐烦了。他家长孙章士阁正任徽州知府,恰好身陷灾区,只是他那处受灾不如宁江府,率先发出了求救信。章首辅为了自己孙子好做官,亲自下场引经据典的争执了一番,方定下了初步的救灾方案。至于倒霉催的宁江府,信儿都没一个,且等接到消息再谈吧!

今日朝中大事唯有救灾,商议完要事之后,便散了朝。华阳郡公出了宫门直奔瑞安公府。寻到了正与清客说笑的瑞安公,把宁江灾情如是这般的说了一回,方才还挺高兴的瑞安公猛地眼前一黑,两眼一翻就直挺挺的往后倒去!幸而华阳郡公眼疾手快的接住了他,忙又一叠声的喊请太医。

俗话说什么样的主子养什么样的奴才,瑞安公自家沉不住气,几个长随也十分的靠不住。瑞安公刚刚晕厥,几个长随立刻手忙脚乱到了鸡飞狗跳的地步。华阳郡公气的厉声喝道:“噤声!府里有孕妇,惊动了她,你们是想尝尝锦衣卫的家法么!?”

来旺几个齐齐打了个寒战,老老实实的闭嘴了。

“传令下去,此事决不许传进二门里!”华阳郡公又吩咐自己的长随,“屠方,你使个人去齐府,严令休得乱传闲话!澄哥儿只是没消息,他身边十几个侍卫不是吃干饭的!别自乱阵脚!”

“是!”屠方应了一声,大步走到门外唤来其他的随从,不止齐府,连带众亲戚家都得叮嘱,千万不能叫女眷们知道,以免传到颜舜华耳里,动了她的胎气。

不一时,太医赶到,把瑞安公弄醒了过来。瑞安公坐在炕上,头发乱蓬蓬的,眼泪吧嗒吧嗒的掉,却哭不出声响。

“叔叔,”华阳郡公劝道,“我来是为着制住下人,休惊了澄哥儿媳妇。澄哥儿那处有太后派的好手,不会有事的。”

瑞安公统共两个儿子,哪里听的进劝?哭了足足两刻钟,方抓住华阳郡公的胳膊,哑着嗓子道:“那孩子素不喜争强好胜,他不会跟你争的,你叫他回来吧!叫他回来吧!叔叔求你了!待他回来,我定关他在家,绝不给你添堵!你信我!信我啊!”

“好,我这就派人接他回京,依旧当他的锦衣卫指挥使,再不派出去了。”华阳郡公干脆利落的道。

瑞安公当即怔住,他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华阳郡公:“你……答应了?”

“我昨夜接到信儿,一宿没睡着。”华阳郡公垂下了眼,“此话说与人听,只怕无人肯信。可叔叔是知道的,原先没有那些杂事时,我们兄弟便好。如今他下落不明,我再无心想那些。再则,他不过是被……抬出来的幌子。宗室子弟多了,没有他还有旁人。我何必叫他去外头吃苦?此事是我的错,若他有些什么,全在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