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汉朝旧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56章 贯高事件(1 / 4)

作品:《汉朝旧事

!--go--

刘邦死里逃生,命令夏侯婴断后,防止匈奴偷袭。

到达平城的时候,援军赶到了。冒顿见汉军人数越来越多,知道已经捞不到什么油水,于是率军退回大草原中。

见匈奴人退走,刘邦也班师回撤,到达广武的时候,马上释放被羁押的刘敬。刘邦亲自为刘敬解开套在身上沉重的枷锁,看着刘敬蓬头垢面,刘邦心中一阵歉意:要是我早听这老头的话,不至于受败军之辱!

为了安抚刘敬,刘邦说道:朕不听公言,招此大败,朕已经将谎报军情的使者全杀了!为了弥补朕的过失,朕赐爱卿关内侯爵,增两千户,封为建信侯,爱卿可不要怪朕啊!

臣不敢,臣不敢!刘敬匍匐在地上,忙谢恩不迭。

刘敬由郎中一跃成为关内侯,不到一年时间,而且不靠政绩,只凭两次谏言就平步青云,如果做官有神话,无疑应该算刘敬一份,要知道,很多人苦干狠干流血流汗,混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混到这个位置。

刘敬趁热打铁,给刘邦献上了三个对付匈奴的策略,供其挑选。其实,说是三条供选择,有两条是废话,只是为了照顾领导的面子,故意整出来让他裁夺,这样才显得领导水平高啊!

刘敬深谙为官之道,像他这样获得官职的人,目前为止,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自然要更加小心翼翼。他给刘邦的三条策略中,一为发兵端了匈奴老巢,这条计策,当然毫不犹豫地被刘邦否决,以汉朝目前的实力,冒顿不来端自己的老巢那就谢天谢地了,还发兵征讨,怎么可能?二是向匈奴称臣。说实话,这一条也不是不能考虑,泱泱华夏向夷狄称臣,确实有人这么干过,比如后晋的石敬瑭就向契丹称儿皇帝。但刘邦那时代,这几乎不可能发生,虽然打了败仗,但也没到这么贱的地步!

前两条被否决后,只剩下第三条可以选了,这也是刘敬真实的计策,它也是汉朝的第一大基本外交政策—和亲,打个比方的话,和亲政策就相当于现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那么,采用和亲政策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敬是这样解释的: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匈奴单于碍于汉朝的面子,将以公主为阏氏,如果公主生了儿子,单于又会碍于汉朝的面子,将儿子立为单于,那么以后的儿子就是皇帝陛下您的外孙之类的亲戚,陛下再派遣道学家教他好好学习文化礼仪知识,他就能认清抢劫可耻,孝敬光荣的道理。以后汉匈再互通有无,便再也不会有战事了。

刘敬的话,咋听下去,理确实是这么一个理儿!可仔细分析下来又不对劲。谁说公主就一定能被立为阏氏?谁说她就一定能生儿子?生了儿子能立为单于吗?当了单于就一定会规规矩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孝敬长辈吗?

刘邦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刘敬尽挑好的说,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和亲政策上,也不靠谱,但目前来讲,这也算是一个比较现实有效的政策。

采用这个策略,一则向匈奴说明我是不想打的,你看,我都来找你联姻来了。二则也表示真要打,也好,我奉陪,不就是嫁你个女人吗?

至于方子究竟对不对,还得看疗效。

刘邦采纳了和亲的策略,刘敬马上说道:臣请出使匈奴,订立和亲之约!

刘敬敢于主动深入虎穴,决不是一时冲动的,他很清楚仅靠嘴皮子那点儿功夫就封侯封地,不是什么长久的事,谁知道刘邦是不是一时冲动呢?他要觉得不值或不该的时候,找个茬什么都可以收回去!所以,该出力的时候还得出力,该冒险的时候还得冒险,最好能挨点板砖出点血让人家看到物有所值,这才保险。

刘敬随即被赐予使者符节,带领数百人的队伍向匈奴王庭进发。

刘邦则继续率军回撤。

在回撤的路上,刘邦惹了一件事,差点酿成了祸端。

刘邦路过赵国,赵王张敖本是承袭父亲张耳王爵的,功劳并不大,而且张耳曾与刘邦约为亲家,所以他一直把刘邦视作恩人。

那时候,赵王张敖与鲁元公主还并未大婚。

虽然还没有成亲,但他早已把刘邦视为岳父,所以准备了一套重大的欢迎仪式并出城三十里迎接他未来的岳父,张敖的态度十分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