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挽天倾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九百一十四章 永宁侯到了!(3 / 4)

作品:《红楼之挽天倾

而方旷一时未明其意,而就在这时,下方又起了新的变化,只见不远处的街口处来了一顶四人抬的青呢小轿,轿身倾斜,帘子抬起。

从轿中走出一个气度俨然,面容儒雅的中年官员。

正是前国子监祭酒方尧春。

王过脸上萦着一抹喜色,说道:“子野,世伯来了。”

方旷也没有再去看杜鼎面上笼起的凝重之色,而是来到窗户之前,循着王过所指方向,瞧见那落轿而下的方尧春。

只见方尧春在长随的陪同下来到人群之前,本就形象极佳的面容上见着“师长”般的慈祥,高声说道:“诸位同学,稍安勿躁,老夫方尧春,诸位同学为何在此聚集?”

因为方尧春曾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在国子监举行的各种典礼和考试中早就为监生认识。

因为是前不久被处置,余泽尚在,现在出来,自是让原本吵吵闹闹的士子停下了喧闹之声。

“祭酒来了。”其中一个监生高声说道。

有一个面皮黝黑的士人,问道:“方祭酒,江南分省,朝廷对科举是怎么个说法?这朝廷主持的分省,是不是要打压我们南方士人?”

七嘴八舌之声在四周次第而起。

方尧春连忙道:“诸位同学之忧切心情,老夫可以理解,这次分省是朝廷念及多衙至江南一地,叠床架屋,政令多出,这才新划一省,并不是为了打压南方士人?不知道这位同学是从何听来的这些传闻?”

“方祭酒,政令多出,也未必要新划一省啊。”一个身穿锦衫的士子说道。

一个士子又道:“是啊,朝廷撤销一些衙司,厘定权责,这也能解决弊病。”

杨舟身边的邵象先,开口说道:“是啊,原本我等都是江南人氏,现在却分为安徽、江苏,原本的同乡、宗族之情因名分有别而亲情淡薄,这是什么道理?”

“我看这就是朝廷见我江南士人抱团,这才想出这种分化的手段。”一个士子冷幽幽,试图挑起人群的情绪。

杨舟拱手说道:“方祭酒,你是天下名士,可向朝廷上疏,江南不再分省,我等江南之人故土难分。”

“是啊,不再分省。”

一时间,群起响应,渐渐有形成舆论喧哗之势。

方尧春见着眼前情况有些失控,心头隐隐有些生惧,连忙道:“诸位同学,江南分省是朝廷国策,这是圣上和内阁的阁臣定下的经国大计,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为我江南考虑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南分疆划省的圣旨中,是韩癀亲自操刀写的文辞,细数合省之弊,广列分省之利,以其浙党魁首、南方士人的身份,无疑更切中时弊,更能平息京中科道暗流涌动的舆论之势。

而就在这时,两江总督沈邡在大批衙役、兵丁的护卫下,坐着一顶深蓝色的轿子来到街口,挑开帘子,看向聚集一团的士子,原本正要吩咐着落轿。

忽而看见方尧春的轿子以及正在理论的几人,面色“刷”的阴沉了下来。

这个方尧春是怎么回事儿?这是过来鼓动士子闹事的吗?

简直岂有此理!

白思行在轿子外快步跟着,见着那在人群中“慷慨陈词”的方尧春,道:“东翁,是国子监前祭酒方尧春,方大人。”

沈邡冷声道:“先落轿。”

轿子随之落下。

而随着两江总督衙门的兵丁,以及打着王命旗牌的衙役,陆陆续续进入众人的视线,正在闹事的监生,纷纷投以打量目光。

“沈大人来了,让沈大人给我们做主。”士子面上见着喜色,纷纷说道。

也不是其中一个是不是沈邡的仰慕者,道:“制台大人来了,青天就有了。”

随着士子纷纷喊着,两江总督沈邡在一众幕僚和衙役的陪同下,来到众人面前,喝问道:“怎么回事儿?”

一众士子都看向杨舟以及方尧春。

杨舟先郑重拱手一礼,旋即,朗声说道:“制台大人来的正好,我安徽省的士子,这一分出去,在整个江南省的科考之试,如之奈何?”

“是啊,沈大人,这分省百害无一利,能不能不分。”一个士子高声喊道。

刹那间,就有六七个国子监监生高声附和着。

其实,这些国子监监生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分开之后,江南分而治之为两省,不管是钱粮还是科举名额,都要有所变动,谁知这变动是好是坏?

沈邡面容严肃,不怒自威,相比方尧春的“亲和”,周身一股封疆大吏的气度和威严无声散逸出去,道:“江南分省为国策大计,朝廷诸位公卿决定的事儿,岂可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