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挽天倾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九百九十二章 崇平帝:今科会试,疑有弊案!(3 / 4)

作品:《红楼之挽天倾

那蓝衣青年道:“这位大人,学生状纸字字具实,学生要见圣上。”

郑永面色凝重,看向一旁的小吏,两人都是面面相觑,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就在两人你看我,我看你之时,从宫门方向急匆匆跑来两个年轻的内监,向着监察御史郑永喝问道:“今日正是娘娘的千秋华诞,哪里来的人敲着登闻鼓?惊扰了娘娘耳根清净,你们可曾吃罪的起?”

郑永连忙迎将上去,面上陪笑道:“这位公公,一位士子敲了鼓,说要重大冤情陈情,下官等拦阻不及,这里递上一份状纸,说是今岁丙辰科会试,试题出现泄露,有着科举弊案。”

那白面、无须的年轻公公闻言,心头同样有些慌乱,说道:“会试泄题?会试已结束一个多月了,可是无知刁民胡乱攀诬?”

郑永道:“告状之人是江苏一位举人士子,自承早几天做过会试之题。”

内监眉头紧皱,低声道:“先让将人看管起来,将状纸拿来,咱家即刻呈送给宫里。”

郑永连忙将折叠好的状纸,递将过去,心头蒙上厚厚阴霾。

年轻内监也不多言,向着宫里一路小跑去了。

此刻,坤宁宫中的崇平帝也已经听到了外间传来的登闻鼓声音,眉头渐渐皱起。

宋皇后讶异道:“陛下,这是登闻鼓响了?”

好端端的,这怎么响起鼓声了?谁有冤要申?

而下方如坐针毡的齐王陈澄,目光阴了阴,分明想起了一些不好的回忆。

当初如果不是贾珩小儿伐登闻鼓,东城之事也不会爆出来,他也不会受父皇厌弃,更不会在以后行得险计。

戴权这时,从那年轻内监口中得知消息,迅速来到近前,说道:“陛下,有一个举子状告今科科举有舞弊之事滋生,状纸递送了过来。”

说着,递上状纸。

崇平帝面无表情拿过状纸,开始阅览着其上以馆阁体书就的文字,脸色变幻。

宋皇后关切问道:“陛下?”

崇平帝冷声道:“今科会试,疑有弊案!”

说着,迎着宋皇后的讶异目光,沉声道:“朕怎么说有些不对劲,不想竟真有弊案,分明是趁着朝廷关注边事,对科举上心不够,竟生出弄虚作假之念,国家抡才大典,岂容彼等私相授受?可恨!”

宋皇后柔声道:“陛下息怒。”

下首坐着的楚王、魏王等藩王,对视一眼,面面相觑。

崇平帝面色如冰凝结,沉声道:“戴权,召都察院左都御史许庐入宫觐见。”

这种科举弊案,一般都是都察院介入,方合典制,而不是事事交办锦衣府,况且事涉一位内阁阁臣,不好以锦衣府主导讯案。

戴权心头微凛,朝着崇平帝拱手应是。

贾珩这边儿与咸宁公主、清河郡主正要向宫门而去,打发了女官询问,不大一会儿,女官去而复返,道:“殿下,有人敲了登闻鼓,说是今科会试提前有着泄题,陛下正在派人查察呢。”

咸宁公主眸光微动,柔声道:“先生,今岁科考好像是出了弊案?”

贾珩道:“刚回京城,不想就碰到这种事儿。”

潇潇显然是找到了关键证人,借此给予浙党狠狠一击。

不管如何,哪怕内阁大学士赵默有没有涉案其中,科举弊案一发,至少落一个斥问出阁的结局,否则不足以平息士林舆论。

因为事情一旦传开,还未归乡的京中士子势必群情汹汹,舆论沸腾。

因为这是一次翻身的机会。

虽然机会渺茫,但万一朝廷重考呢?

正如贾珩所料,原本在京城羁留的失意举子,闻听此讯,或者说在有心之人的散播下,已是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议论着丙辰科科举试题泄露一事。

今日本来就是端午节,有一些失意的举人还喝了酒,经得三言两语煽动,熙熙攘攘的人群向着礼部衙门和贡院而去。

五城兵马司以及京兆府衙门的官差,自然察觉到即将刮起的风暴,纷纷向着上面禀告。

新任京兆尹饶以周,其人四十出头,原是广东按察使,平级调入京城以后,以执法严明为立身之本,打算吩咐着差役前往贡院,劝说士子。

此刻,贡院门口已经围拢了不少落第举子。

每年会试的举人三四千人,往往取其十分之一,此刻哪怕回去了不少举子,但仍有不少滞留在京,此刻围拢在贡院前,议论着今科试题。

“孟坚兄,我就说最终名次有些古怪,原来试题早已泄露出去,我们还蒙在鼓里。”一个士子愤愤说道。

一个面皮黝黑的士子,因为情绪激动,头上的青衿晃动着,附和道:“今科,南方人承揽了二甲三分之二,我就觉得大有名堂,这题目想来就是南方人邪路的。”

“主考官赵阁老,原是江南巡抚,当然对南方举子有所偏袒!”

“副考官方焕听说也是江南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