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挽天倾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崇平帝:你究竟还与多少女子定了终身?(3 / 3)

作品:《红楼之挽天倾

请封诰命,除了博红颜一笑,没有别的作用,那点儿俸禄,眼前少年估计还看不上。

贾珩道:“儿臣别的也无所求的了,至于取笑,儿臣一路而来,从布衣而来,早已坦然受之。”

崇平帝眉头挑了挑,不置可否,问道:“额哲在藏地进兵,可是有别的用意?”

贾珩道:“父皇,额哲应该不是为了求割据之实,不过儿臣以为,当促进汉蒙联姻,以广括汗国之疆土,杜绝草原胡虏之患,同时收复西域和藏地,派兵驻守,作为我中原王朝的防线。”

“汉蒙联姻,兹事体大,朝中汉臣多不允之,此事,当年在太宗一朝就有人提议,纳蒙古之妃,但有人提议,玷辱天家血脉。”崇平帝沉声说道。

因为第一步是汉蒙联姻,将来是不是还要纳蒙人为官?那影响的是汉臣的利益。

而且万一出现一个汉蒙混血儿,夺得皇位,引蒙人乱政,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贾珩道:“那儿臣这边儿,应该不妨事吧。”

这样一来,他娶了蒙人之女,或许又得了一条让文臣厌恶的理由?

崇平帝道:“此等事,只能先做不能说,额哲之女许给你,倒无不可。”

贾珩拱手道:“谢父皇。”

崇平帝想了想,皱眉道:“你也不要总是耽迷于儿女情长,天下尚有不少大事要做,大丈夫在世,要做出一番青史留名的伟业,才不负此生。”

女婿太过能干了,也恐怕儿子压不住,但这般好色,其实也未尝……盖因,好色者多不长命。

贾珩沉吟片刻,道:“儿臣年未及弱冠,已贵为一等国公,可谓人臣之极,每日心思忧虑,如履薄冰,而且近三年以来,与妻子聚少离多,妻子生产,尚不能陪在身边儿,儿臣实在愧疚。”

到了国公,其实就可以稍稍躺平了,但如今就是这么一说,否则仍然功业之心不熄,只会引来猜忌。

崇平帝听到这话,反而不喜,皱了皱眉道:“水溶如你这般年龄,已经是郡王,也未见沉湎温柔乡中,你现在不过一等国公,竟生此念?国公爵位世袭传过三代,还有多少爵禄传下?比之郡王,差之远甚,难道不想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份世袭罔替的家业?”

一等国公到郡王的距离,不下于平民百姓到一等国公的距离,单指立功难度而言。

贾珩自没有纠正这种承袭的郡王与他那种不同,道:“封王非我所意,只愿为圣上拓边,报答圣上知遇之恩。”

崇平帝沉吟说道:“辽东未定,新政还未大行,你先前那些奏疏所言抱负尚没有实现,大汉中兴之路任重道远,你现在尚不及弱冠,还未到功成身退,颐养天年的时候,不可出此老气横秋之语。”

贾珩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一日不敢或忘。”

崇平帝看向那谦恭依旧的少年,说道:“好了,蒙王之女的事儿,朕允了,草原蛮王之女,天下臣民非议不多,朕可封其为虞国夫人,赐婚给你,你看时间,择吉日完婚。”

贾珩:“……”

虞国夫人,这一般而言属于诰命夫人的顶端。

也就是国公夫人,他的妻子可卿其实对外的称呼叫作卫国夫人。

还是为何唤作虞国夫人?

正在翁婿两人叙话之时,殿外一个内监进入书房,道:“陛下,太后娘娘打发了人,唤卫国公前去重华宫问话。”

崇平帝摆了摆手,说道:“去吧,太后应是兴师问罪了,当年周王自幼体弱多病,是太后一手抚养大的,对乐安郡主更是比咸宁都要亲一些,你自己小心。”

贾珩面色一紧,拱了拱手,说道:“儿臣告退。”

冯太后这还不知道荔儿也与他……而且还怀了他的孩子。

贾珩现在尚不知道晋阳长公主已经将孩子生产下来,而且还是一个大胖小子。

崇平帝默然片刻,目光闪了闪,不由轻轻叹了一口气。

不过如此也好,如果来日后继之君以此钳制,也算有个弱点。

有些事儿他也不得不考虑……非具人臣之能。

“陛下,魏王殿下求见。”戴权的声音打断了崇平帝的思绪。

崇平帝道:“宣他进来。”

魏王与楚王都有可观之处,不过魏王身后的宋家势力让人担忧。

魏王陈然此刻进入内书房,朝崇平帝叩首一礼,说道:“儿臣见过父皇,祝父王龙体安康。”

崇平帝看向魏王,点了点头,道:“戴权,给魏王看座。”

魏王陈然朝崇平帝拜谢,然后坐在一旁的绣墩上,规规矩矩,不敢坐实。

崇平帝看向比之离京之前黝黑几分的魏王,心头满意几许,道:“你在西宁负责押送粮秣,兢兢业业,为大军战胜番骑做好了后勤之事。”

魏王陈然道:“为父皇分忧,乃儿臣本分,诚不敢居功。”

崇平帝点了点头,问道:“可去见过你母后?给你母后请安?”

“回父皇,先前去请过安了。”魏王陈然道。

崇平帝又问道:“这次去西北战事,对兵事可有了解?”

魏王陈然道:“大军远征,粮秣消耗不知凡凡,战事也颇见残酷,儿臣在想如果将后勤军需之事做好,当能减少伤员,为前线战事大胜尽一份心力。”

崇平帝沉吟说道:“你能有这番体会,也不枉朕与你母后将你送到前线。”

魏王连忙说道:“父皇和母后的苦心,儿臣至今方知,真是不经前线,不知兵事之难。”

崇平帝道:“你最近在礼部倒是有些耽搁磨砺了,最近去军机处行走吧,那里正缺司员。”

他的身子骨儿也就十来年的光景,也该培养培养后嗣之君,甚至要让两人了解兵事。

魏王闻言,心头一跳,只觉一股狂喜砸中自己,但脸上却保持着从容之色,说道:“军机处乃枢密之所在,决策机务,儿臣只怕见识短浅,不能胜任,还有儿臣先前统管礼部,精力也难以兼顾。”

其实后一句话倒像是试探,礼部的差事自然也不愿撤去,但不久前曝出的科举舞弊案,也让魏王有些心惊胆战。

崇平帝道:“礼部差事仍兼领,多历练历练治事之才,倒不是坏事儿。”

比起子钰,这几个儿子天资尚可,就是少了许多历练。

魏王反复揣摩着“多历练历练不是坏事儿”,心头欢喜不胜,也不敢再行多问,低声道:“儿臣遵旨。”

崇平帝摆了摆手,吩咐道:“去吧。”

“是,父皇。”魏王躬身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