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大明第一贡生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百四十二章 崇武抑文(3 / 4)

作品:《大明第一贡生

……

还没到两天,各衙门就把自己衙门里要举荐的上听处成员,一并呈递上来,交到了朱祐樘这里。

这次是由萧敬亲自把这份奏疏呈递。

“陛下,六部各二人,五寺各一人,加上都察院推荐的一人,一共是十八人。不知是否要从六科之中再增补人选?”萧敬小心翼翼问着。

朱祐樘打开来,随便看过,不由眉头紧锁道:“朕是说过,可以由新科进士充任,但以观政进士作为举荐,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这两个观政进士中,也有本事参与到朝廷大事?”

萧敬为难道:“大概……六部中多数官员都要各司其责,无暇分心。”

其实萧敬也很清楚。

六部在推荐什么上听处成员时,但凡是对此事有意见的,都会推荐一些不起眼的人,推荐的人地位越低,越说明上听处在大明没什么话语权。

这点小心思,皇帝还是能看懂的。

萧敬见皇帝仍旧在看名单,不由问道:“陛下可是要从中选拔出几人?”

“不会。”朱祐樘道,“既是上听处,至少要有侍郎以上的资历,朕才会做出考量,要么就是出身于研武堂,在地方军政上已有政绩的,诸如现任的辽东巡抚陆完。”

“啊?”

萧敬多少还是吃了一惊。

原来皇帝跟大臣说的,要选什么侍郎、少卿以下的,就是个幌子。

故意试探那群大臣的态度?

萧敬难免会想,这有那必要吗?反正那群大臣都知道陛下设立上听处是为了对抗朝中主要的文臣势力,搞这些玄乎的干啥?

至于陆完……

萧敬也在想,这连具体人选都有了,选来选去就是在瞎凑热闹。

朱祐樘道:“其实朕对于上听处的选拔,也没有更多的定案,这次朝上一提,也是为看看众臣工的反应,看来他们对上听处没太多的信心,以为朕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吧?”

萧敬道:“陛下误会了,朝中臣僚都是一心要为陛下分忧的。”

“是吗?”朱祐樘道,“朕倒觉得,只有秉宽更尽心一些。先初步定下陆完和王琼二人,秉宽自不必提,剩下的三人再酌情考量一番。”

萧敬一看,皇帝对于上听处成员总人数已有了很好的规划。

六个人。

三个人甚至都已经定下来,分别是马上上任兵部尚书的张周,以及户部左侍郎王琼,唯独一个陆完是从辽东巡抚上撤回来,但陆完回朝后做什么官职,尚且还不好说。

一半的席位都已经定了,这还叫没定案?

萧敬道:“陛下,可是要让来辽东的陆巡抚回来?若是的话,恐怕要尽早了,去年开始,辽东就在为平建奴等事而烦劳,先前新建伯已调往宣大,而今若是陆巡抚再回来,只怕辽东已无人能主持大局。”

朱祐樘倒一点都不担心道:“不是还有唐寅吗?”

“啊?”

萧敬一时没反应过来,他提醒道,“陛下,唐寅而今是渤海巡抚,是在江南的。”

朱祐樘道:“出海的事,自需要有人负责,但筹措造船等事,其实已经有了眉目了,那是否由唐寅去主持差别不大,听说徐经在秉宽身边做事很勤奋,完全可以把徐经留下,给魏国公打个下手就行。难道为了一个尚未成气候的船厂,朕要一次放出两位国之重臣过去吗?”

萧敬又是一怔。

两位“国之重臣”?

不会说的是徐俌和唐寅二人吧?

徐俌好歹算一个,唐寅就……想想唐寅过去曾把朝鲜王权都给颠覆了,说他是国之重臣,勉强也算。

“但唐寅这个人,打仗行不行,真不好说啊。朝鲜汉阳城一事,冲锋陷阵虽由他亲自领兵,但是要把他逼到绝境,可辽东现在是个守成的局面,朕还要等秉宽回来之后,与秉宽好好商议。那陆完……的位置,就先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