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百九十一章 不是臣工不努力,是真的无能为力(3 / 3)

作品:《朕真的不务正业

大明的确设有藩禁,亲王出个门,不请命朝廷,就是天大的罪过,但郡王、镇国将军、中尉呢?这么多人,藩禁还能完全限制吗?

这还仅仅是一个驻藩开封的周王藩,还有驻藩彰德府的赵王藩,还有驻藩怀庆的郑王藩,还有驻藩汝宁崇王藩,河南诸藩最多最横,这些王府、郡王府、仪宾府、将军府、中尉府皆不纳税,诡寄在这些王府名下的田亩又该有多少呢?

河南地方有司对此表示:不是臣工不努力,是真的无能为力。

密疏制本来就是让皇帝知道地方最紧迫的事儿,并且给出意见的,加强皇权,皇帝非要拿来贪图享乐,丢失皇权的部分,自毁长城这种事,那就不是张居正、王崇古能管得了的了。

才算是让这种无序扩张的势头,逐渐减缓下来。

到了顺治二年,李自成潼关兵败,多尔衮察觉到李自成再也打不过来,李自成已经输定了,就开始了清丈,下旨:故明赏赉勋戚庄地及民间无主荒田,悉令输官,酌行分拨。

朱翊钧没让下人打扰,而是径直走了进去,书房之内,堆满了各种书籍,还有一些纸张随意的丢在地上,下午的阳光通过透明玻璃洒在了书桌之上,朱载堉伏案在书堆之间,在写写画画着什么,完全投入了计算中的朱载堉没有注意到皇帝前来。

“就是得到了密率更加精确的数字,小数点后二十位。”朱载堉回答了陛下的问题,他极为兴奋的说道:“朒数和盈数之间,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但现在终于精确到了后二十位!”

朱翊钧摇头说道:“日后,这些庶务就不必打扰皇叔了,浪费皇叔时间真的是太可耻了,直接去信给郑王吧。”

雍正死后,乾隆登基,田文镜的坟头都被夷为平地,可见其多招人恨,乾隆只好下旨修缮。

考成法是吏治的正面,那么密疏就是吏治的背面,是阴谋诡计,但给张居正一修改,成了皇帝和地方大员沟通重大决策、征求地方意见的沟渠,就立刻变得光明正大,甚至是光芒万丈了起来。

为了把河南地面的土地抢到手里,分给八旗的诸王、军官、兵丁,开始斩杀故明宗藩,一批批的故明宗藩被送到了菜市口斩首,多尔衮还以为自己这么做,就可以把田抢到手中,田的主人都杀了,那田不就成了无主之地了吗?

“能做什么?圆周率后二十位。”朱翊钧好奇的问道,自从度数旁通以来,朱载堉已经习惯了用符号去表示圆周率,计算的时候直接以代数式来表达,为何突然要精确圆周率。

抄没开始了。

但赵丁健并不想给钱,他也没有三十六万银,就找到了顾章志的师爷,师爷一合计,这贪墨的三十六万银已经分完了,怎么还钱?

“好了,皇叔,不要再展示你那天才的世界了!”朱翊钧伸手打断了朱载堉的展示,没有必要,真的没必要,天才为什么要在凡人面前一再展示他们的天才世界,是多么的超凡脱俗多么与众不同呢?

万历十年四月初七,忠诚的顺天府终于完成了顺天府的普查丁口,这让顺天府丞王一鹗狠狠的松了口气,虽然只是第二,但也足够交待了,毕竟松江府那地方都是流动过去,普查丁口是必然工作,松江府做在了前面,而顺天府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完成了皇册的修订。

书房内紧闭着窗户,弥漫着一股略显难闻的味道,冯保想提醒朱载堉,朱翊钧伸手不让冯保说话,反而找了个地方坐下,等待着朱载堉做完手头的事儿。

“陛下,旧公式表达为…”

朱翊钧又听不懂!

这一瞬间,朱翊钧可以理解冯保和张宏,那种惶恐和不安了,人类面对未知的时候,都是会第一时间恐惧。

易证易得,这种词从天才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是那么理所当然,但朱翊镠能看明白公式,想不出它是怎么得到的,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那要是皇帝最先坏了规矩,要在密疏里让地方大员办点不方便的事儿,比如找点美女之类的,地方大员又不得不办,又不好走流程,又该如何是好?

这种密匣刚好放进去一本奏疏,而密匣之内,刻着密匣使用的禁忌,不得转告传阅、非国事不得上奏、一人一匣一匣一疏、不得传阅朱批等等,密匣带锁,匣中有特制火漆,而且还有一套印绶,这套印绶专用于密疏落款和火漆下章,防止密疏被调换,这套印绶只有一半,另外一般在宫里的印绶监。

一直等了近半个时辰,朱载堉忽然站了起来,极为兴奋的说道:“成了,成了!”

无论哪个藩王要造反,都必须要去思考,能不能战胜南征北战的奉国公戚继光。

废除贱籍就是强压牛喝水的政令,为了彻底废除贱籍、卖身契,顺天府丞王一鹗也是做了很多工作,西土城遮奢户、西城的富户、东城的贵户、外城缙绅、乡野的乡贤,都十分‘积极主动’的将家中的卖身契交到了顺天府衙门,并且准备举行公开销毁。

“问题的确出在藩王这杆大旗之上,但同样,根儿不在宗藩。”

密疏制完全依托君王的圣明,这是王崇古拿出这等告密制时,就已经提前申明的事实。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册封第五子朱橚为周王,驻藩开封,至万历十年,204年的时间,周王藩共计有亲王1人、郡王66人,镇国将军464人,镇国中尉725人,辅国中尉185人,周王府1处,郡王府40处,仪宾府4处,将军府、中尉府高达四千余所,就这还是嘉靖年间,道爷心疼钱,停罢营造银,不再营造新的王府。

朱翊钧深吸了口气,开口说道:“那么皇叔,你就为朕演示一下吧,开始你的表演吧!”

和奏疏不同,密匣内的奏疏,直入御前,绕过了通政司、文渊阁、司礼监,唯陛下亲启。

十年,二十年,也要厘清地亩和地籍问题,也只有这样,大明新政的延续问题,才能真的解决。

朱翊钧已经想清楚这么做的后果了,不就是死后被挖坟吗?多大点事儿?他还准备把一块块树脂封存的文书,都带到地宫里,给后世人好好开个大眼。

河南多藩,宗室最横是原因的一部分,从洪武年间开始,地籍不清例不载有司册籍,也是原因的一部分,地方乡贤缙绅势要豪右们的抗拒,也是原因的一部分。

朱翊钧想了想还是留下了三级学堂的教科书,还是给大数学家朱载堉把把关合适。

万士和这个顺风倒的墙头草也开始了犹豫,倒不是死后怕被人挖坟掘墓,开棺鞭尸,人都死了,坟不重要,名才重要,万士和主要是觉得不值当,用河南清丈那点税赋换来大明江山社稷的动荡,不值得。

王崇古哼着小曲从通和宫离开,而大明的密疏制度,在第二天就开始试行。

可问题是一旦在河南清丈问题上,朝堂表现出了绥靖,那么在所有问题上,都要让步。

确定废除卖身契,不仅仅是朝廷一句话的事儿。

“下章顺天府,后日朕必然亲自前往。”朱翊钧给了王一鹗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