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落难情缘 / 章节正文阅读

836章 玄妙(3)(1 / 2)

作品:《落难情缘

张柬之今天去沙村访贤,路过天露山,不想在山中遇到道士、和尚斗法,眼界大开,不知不觉中,竟然又独自一人在山中悠转,只见林中树影历乱,落叶如毯;山坡路旁,野花嫣然。

四周景色是如此美丽,张柬之像走进一幅山水图画里,越走越远,忽然听到后面有马声嘶叫,回头望去,见自己的骑马在后面嘶叫着跑过来。

张柬之看到自己的骏马,才感到有点疲惫。一念至此,张柬之带马来到身旁,飞身上马,双腿一夹马腹,健马四蹄一扬,来到天露山半山腰北麓。

张柬之在马上眺望,见山腰远方重烟深露处,有一青灰色瓦脊掩映在云海与茂密林中。

“啊,那不是一所寺院吗?”张柬之早就听梁士元他们说,天露山有两座寺院——天露寺和岱山寺,寺里的住持道行颇高。

受一种莫名念头驱动,张柬之骑着马,沿着迂回曲折的山间小道往上攀爬,转过一个高坡,眼前蓦然一亮:花岗岩石的山门,横匾上镌刻“岱山寺”三个大字赫然入目。山门两旁镌刻着一副对联:“古涧寒泉听猿声,碧岫青峰卧烟霞。”

寺门前古木苍苍,有两棵百年菩提树,一任风霜侵袭,树身皴裂,带苍虬之劲,让这寺院更显幽玄、木古。

几只白鹭,悠闲地翱翔于菩提树上。

岱山寺与不远处的另一寺院——天露寺遥遥相望。一山两寺,犹如双子星般屹立在天露山上。

山上的岱山寺是在唐贞观元年(627年)由定慧禅师筹款所建的。也就是说,惠能是在岱山寺建成的十年后才在龙山出世。

岱山寺建在天露山第二高峰和第三高峰下游山腰坡地上。右前方有两个葫芦状的山峰,正面对着圣祖峰的山巅,后面正对天露山的主峰,这高处目穷千里,可以将整个新州大地一览无余。俯瞰四周,气象万千,风门坳、黄窝、葛冲、伍坪、甚至筠城也可尽收眼底。大地上河汉交错,阡陌纵横,良田片片,村舍点缀其间。

岱山寺位于通往开平、恩平的古驿道右侧处,定慧禅师将寺址建在这里是独一无二的。他见后面还有天露山的巅峰作靠山,且觉得自己道行尚不足以抵达最高处,所以选址时留有余地:想到身后倘若有伟人出现,山峰的最高位应当留给他。

岱山寺规模不算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寺院里每处都建得精巧玲珑,独具匠心。

张柬之把马停留在离寺院五里外,步行进了岱山寺山门,环境谧静清幽。地面铺着天露山随处可见的石头,两旁是嫩竹修篁,草木葳蕤。九里香与丹桂散发出清香,沁人心脾,蝴蝶与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忙个不停。

一阵山风吹过,檐前吊铃的乐章,伴随着大殿传来一阵阵“梆梆”木鱼声,似是梵音呗呗。

四周的树木、竹林、花丛仿佛都在静静垂听,显得禅意幽幽。

有位满脸稚气的小僧迎了上来,双手合十,行礼道:“施主有礼。”

张柬之向小僧还礼后,道:“请问,住持可在?”

小僧手往内一指:“师父正在殿里诵经修禅。”

“谢谢。”张柬之轻步走了进去。

岱山寺仅有僧人五名,住持是一位约六十岁的禅师,长得面目清癯,瞳仁黑白分明,正在一边敲着木鱼,一边诵读经书。

禅师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见张柬之到来,右手放下木鱼槌,又将左手拿的经书放在案几上,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施主光临敝寺,蓬荜生辉。”

张柬之施礼后,直白道:“大师,我也是这方土地之人,今天上山路过,不经意来到贵寺,便前来拜见大师。”

“啊,原来如此。”禅师见张柬之满头大汗,扬手指了指对面的蒲团,“施主请坐。”

张柬之遵其所指,在蒲团坐了下来。

小僧送上香茗,置于张柬之面前的茶几上。

禅师:“施主请茶,这是我们寺院种的山茶。”

杯中热气袅袅腾起,一股清香在空气中弥漫着。

张柬之拿起茶杯,呷了一口,果然是清醇可口,齿颊留香,疲惫消减了不少。

这山巅上所种的青茶,长期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与别处所出不同,也是合乎情理之中了。

张柬之饮过香茗后,与那位禅师拉过家常来。

张柬之向他行了一个大礼,问道:“请问大师尊号大名?”

禅师双手合十,还过礼:“贫僧法号一定。”

惠能:“啊,原来是一定大师。听大师口音应是北方人士,请问大师祖籍何处?”

一定禅师扬手指向北方:“贫僧乃是河南商丘人士。不过我离开中原已有二十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