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法兰西1794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57章 国事之中的父与子(中)(2 / 5)

作品:《法兰西1794

法兰克尼亚,也叫做弗兰肯,是德国的一个历史地区,大致范围就是今巴伐利亚州北部、图林根州南部、以及巴登-符腾堡州一小部分。著名城市有:纽伦堡、维尔茨堡、菲尔特、埃朗根、拜罗伊特、班贝格、阿沙芬堡、安斯巴赫、施瓦巴赫等。

与巴伐利亚的清一色天主教信仰不同,法兰克尼亚(弗兰肯)地区的信仰区域是混合分布的。

历史上,这里曾是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反复争夺的战场,一度赤野千里,寸草不生。即便是在距离150年后,依然有着宗教冲突。

普鲁士的确是在法兰克尼亚拥有两处飞地,拜罗伊特与安斯巴赫,但基本上都属于自治状态,柏林方面派来的大臣只负责收税与外交,其他的一概不管。另外,哈布斯堡家族也在这一地区有几片飞地,而且与普鲁士的领土相互交织在一起。

如果一位信奉路德宗的威廉五世跑去那里当君主,原本不安分的法兰克尼亚就会炸开锅,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都可能会爆发。

更为严重的,奥地利方面也会伺机予以干涉,将普鲁士在南德意志,靠近波西米亚地区的领地扫荡干净。

1778到1799年的时候,法兰克尼亚地区还卷入了一场“巴伐利亚的王位继承战争”(亦称马铃薯战争)。

这也是腓特烈大帝的最后一战,普鲁士拉上了萨克森,一起对抗奥地利与泰奥多尔选帝侯的巴伐利亚。由于军队补给不畅等难题,亲自统帅普鲁士军队的腓特烈大帝,最终也没能在这一场“马铃薯战争”中讨到任何便宜,只能悻悻的撤军。

所以,位于巴伐利亚北部的法兰克尼亚,对于普鲁士而言,并非宝地,更像是一种政治包袱。

显而易见的,安德鲁没安什么好心,想着让普鲁士与奥地利直接爆发战争,好为莱茵河左岸的法国人火中取栗。

未等威廉二世反应过来,安德鲁很快又说:“这样吧,您把拜罗伊特与安斯巴赫两地出个价,卖给我的小儿子路易斯,或是我拿西波美拉尼亚和你换。”

虽说拜罗伊特与安斯巴赫两地远离普鲁士本土属于鸡肋,但也是遏制奥地利的重要战略要地,不是位于莱茵河两岸的几片无用飞地,腓特烈大帝和自己半卖半送都没人要。只是在等到普鲁士国王听到西波美拉尼亚之际,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根据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瑞典得到西波美拉尼亚,而普鲁士则得到东波美拉尼亚。等到1720年的《斯德哥尔摩条约》与七年战争后的《汉堡条约》,普鲁士最终得到斯德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