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从李元芳开始 / 章节正文阅读

从李元芳开始 第八百五十六章 准备称王建制,大开科举!(2 / 5)

作品:《从李元芳开始

    李彦算了算书院里面培养出来的嫡系人数,心中叹了口气。

    在他原本的计划里,拥有天罡地煞命数的原梁山好汉,作为武将嫡系,尽量往文武双全的路数发展。

    同时书院内,也将教出一批又一批的文治苗子,将来作为文官嫡系,安排到地方州县,实施改革。

    他的思路一贯是以人为本,要做什么事情,纲领制度固然重要,但最后实施的终究是人,造反就更别提了,所以在酝酿准备的过程中,应该在书院内教导十年,培养出一代人才。

    十多年的时间,准备一场改朝换代,已经够短暂了,他有这个耐心徐徐图之,当然这样的路线肯定要面临宋廷的压力,毕竟对内镇压,大宋向来是极为熟练的,有识之士也不会坐视他壮大,争斗由此而来。

    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赵佶弑母的消息传出,辽国南下入侵,这个历史上没有发生的大事件,让一切都大幅度提前了。

    如今他的武将班底颇为豪华,堪称人才济济,连杨志、关胜、呼延灼着等与赵宋有着家世关连的大将都投靠过来,但文臣嫡系却寥寥无几。

    这样就导致了,在新朝之处,必然要用到大量的前朝旧臣,许多残留问题也会继承下来。

    比如官制。

    宋朝的官制,是历朝历代里面最复杂的,没有之一,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等组成,这种制度说得好听些,叫加强中央集权,防范武将、文臣、皇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势力专权独裁,说得直白些,就是赵匡胤得国不正,心虚之下,在官职制度上极度防范有人效仿他的故事。

    以致于渐渐的原本一个人的职位,变成了四五个官员干,把每分权力拆得又细又碎,冗官不说,还造成了执政效率的极度低下。

    当然,这样对内镇压的效果确实不错,以致于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都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权相,章惇不是,历史上四起四落的蔡京更不是。

    但李彦极为讨厌这种一味分权,效率低下的行政制度,他的新朝并不会完全回归前唐的那一套,毕竟时代不同了,却肯定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偏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赵宋这样的官制已经执行了一百多年,如果再用一批前朝的旧臣,就算是九五之尊都没办法说改就改。

    而这个事情拖不得,在改换朝代的时候,修正错误的代价是最低的,等拖到新朝开辟,再来推行,下面只会更加抵触。

    “培养好文武人才,再开新朝,是先难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