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明末凶兵 / 章节正文阅读

明末凶兵 第423章 死路一条(2 / 3)

作品:《明末凶兵

    “袁崇焕?本以为他会死在牢里呢,没想到还当上三省巡抚,你是不知道,当时公文发下来之后,可把满总兵给气坏了”宣府那边的人,多多少少都对辽东出身的有点意见,尤其是对袁崇焕,那更是看不上眼。李嘉盛亦是如此,他对袁崇焕可不感冒,就因为袁崇焕当政,搞得一切资源供应辽东,偏偏袁崇焕还没什么进展。

    至于满桂,那就更不用提了,他跟袁崇焕素有仇怨,之前袁崇焕下大狱问斩,就有满桂的功劳。现在袁崇焕不仅出狱,还摇身一变,成了三省巡抚,严格意义上来说,满桂这个大同府总兵遇到战事还得听袁崇焕节制呢。碰到这种糟心事,一向心高气傲的满桂,不生气才见鬼了呢。

    一切如铁墨预想的那样,很快流寇进逼郑州的消息就传到了南直隶,而朝廷迫于压力,也不得不调铁墨紧急驰援中原。成基命、王洽等人自然是不希望铁墨插手中原事务的,可实在是袁崇焕太不争气了,现在中原形势急转直下,莫大的压力下,成基命等人也只能认同了侯世禄的建议。

    很快,朝廷六百里加急公文送到了杭州。虽然快,但公文抵达的时候,已经是六月初九了,短短几天时间里,中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势进一步恶化。郑州乃是河南境内除洛阳和开封之外最坚固的城池了,流寇如果一味的强攻郑州,也未必讨得到什么好处。

    或许是因为存着这种心思吧,袁崇焕给郑州方面的兵马下了死命令,必须死守郑州城,拖住流寇的脚步,待主力赶到,决战于郑州城下。可以说这道命令,直接将郑州战局推向了深渊。

    袁崇焕的将令,问题真的很大,死守郑州城没问题,关键是让郑州兵马拖住流寇,这下可真要了郑州守备姜东才的老命。姜东才也不是什么无能之辈,他一眼就看出命令有问题了,可不敢不听。如今各级将领都知道袁大人的性子,袁大人这个人从辽东到中原,行事风格一点变化都没有。打胜仗的本事不出众,但是动起军法来,那绝对是毫不留情,异常严格。据说,当时在辽东,一些不听话的将领,愣是让袁大人亲手抽了个半死。

    姜东才赶紧修书一封送给李正乾,此时李正乾率兵赶到了杏花营镇,见姜东才发牢骚,他只能假装没看见。这可是袁大人的命令,谁敢不听?

    许多人都意识到有问题了,偏偏袁崇焕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袁崇焕一心想着决战,想着一战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这便是铁墨一直对他看不上眼的原因。袁崇焕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灵活应对,不能对症下药。对面可不是经常大规模正面作战的蒙古人,那可是比后金铁骑还要油滑的流寇,当初在北直隶被后金人溜了一圈,现在还没有意识到问题,还想着跟流寇决战。

    所以,袁崇焕的愿望注定要落空了。高迎祥、李自成等人没有在西华镇跟官兵大打出手,那么自然不会死磕郑州城。很快,在见识到郑州城的防御强度后,李自成当即亲自率领一支兵马斜插郑州西部的荥阳县。荥阳,看上去不怎么起眼,可知情的人都晓得这个地方十分重要。

    荥阳,自古人杰地灵,隋唐时期的大族郑氏便在荥阳,哪怕时至今日,荥阳郑氏依旧影响着周遭数个州县。原因很简单,郑家握着河南境内一半的粮食买卖,而荥阳也成了河南境内最大的粮仓。李自成突然发兵荥阳,其目的就是冲着那里的粮食去的。

    农民军缺什么?需要什么?不是钱,是粮食,抢钱抢物,最终也都是为了换粮食。现在一个诺大的粮仓摆在眼前,要是打下来,农民军的境况便会彻底扭转。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人知道,最近义军的日子不好过。义军在南直隶走一遭,损兵折将不说,物资还被活阎王刮了个一干二净。退回汝宁府后,几万农民军士气低落,也是最近打了几个胜仗才恢复一些士气。可这些远远不够,农民军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粮食。如果物资充足,粮食够用,高迎祥不会让近十万农民军停留在汝宁府,早就派兵西进,攻打襄樊或者重新过黄河打进山西或者山东境内了。

    李自成大军兵锋直指荥阳,与此同时,徐北川以及郑国松也从另一个方向对北边的河阴县发起了猛攻。这种情况下,郑州城内的姜东才就有些左右为难了。袁大人的命令是想尽办法拖住流寇,眼下流寇都跑去攻打荥阳和河阴了,这不是把军令当成了耳旁风么?

    思来想去,姜东才做了一个让他后悔终生的决定,“茂才、高博,你二人率本部人马出城,给老子盯住李自成的后队打,一定要拖住流寇的脚步。”

    郑州与荥阳之间的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李自成的兵马已经朝着荥阳走了半天了,为了完成姜东才交代的任务,茂才和高博二人只能催促着麾下士卒加快脚程,迅速渡过了清水河。二人领兵过清水河没多久,一直率领大部兵马居后压阵的高迎祥径直扑向郑州城。不过高迎祥和李自成一样,只是虚晃一枪,同样转道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