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好太子不挡道(1 / 3)

作品:《大隋:我,杨广,又苟又稳

大隋:我,杨广,又苟又稳正文卷第44章好太子不挡道杨广带着自己的队伍,一路前往洛阳,因为路途遥远,并且得勘察,所以速度较慢,但是在规划之内,这毕竟是他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以急不得。

等到第七天的时候,一行人终于见到了黄河。

黄河蜿蜒,作为华夏大地的母亲河,此路段的黄河因为地势平坦倒是不算汹涌,但是杨广觉得和自己所想的还是有区别。

“宇文恺,广通渠可能还得继续延长,直达洛阳。”

“为何殿下?”

“黄河宽长,大河无情,既然我们要修建运河就要尽可能的保证全年的通航,永通渠一期从大兴城直潼关,前方就是潼关了,我们先入城。”

潼关位于麟趾原上,这年代要从东方入关中平原必须过麟趾原的潼关,是为兵家要冲之地,古来都重兵把守。

杨广军队行过禁沟至麟趾原,尚未入城从麟趾原往东眺望,是悠远的黄河。

“潼关是兵家要冲,因为要过麟趾原才能入关中,但是宇文恺你看,近些年来黄河泥沙的预计,在下方裸露的河床过不了多少年可能就会形成一片可以行军之地,届时潼关军事要冲功能就会减弱了。”

看着下方露出的河床,宇文恺不禁感叹杨广的看法之深远。

“通关守将魏通见过晋王殿下。”

一位骑马的将军火速赶来在杨广队伍面前翻身下马干净利落的给杨广行了军礼。

“魏将军不必多礼了,本王路过,今日天色不早了估计得在潼关借宿,劳烦魏将军了。”

魏通当即起身,行伍之人做事干练,并无废话:“晋王殿下,请。”

杨广随军入潼关,作为一座关隘型的城市,它的主要功能决定了其中的居民以军人和军队家属为主,设施简单,布局也简单,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场所。

魏通带着杨广介绍着潼关的设施,包括粮仓之类的全部设施,事无巨细都介绍一遍。

在潼关暂住一晚,并不打算久留,杨广第二天一早就打算出发了。

魏通要送杨广,但是没想到一大早的潼关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太子殿下终于是赶上了杨广的行程,此时到了潼关的城门。

一个要从这头出,一个要从那头入,一时间魏通不知如何是好。

杨广瞧出了他的窘迫便说:“魏将军先去接太子殿下吧,昨日多有叨扰已是不好意思,今日我们自己出城便可。”

魏通感激的看了一眼杨广,抱拳说:“多谢晋王殿下。”

看着魏通骑马离去,杨广继续自己的行程,出了潼关,继续一路向东,沿着大河而行。

清晨,是暮夜的阴霾逐渐退去,大河初醒,初升的阳光犹如晨星般羞涩地照亮天际,而宛如石灰水般的河水在晨光的抚摸下,散发出几分凄美而又苍老的光泽。

黄河,是一位老者,被淡淡的雾气笼罩着,犹如一座古老的皇宫,却又像一位赋有生命的诗人,缓缓地述说着过去,又开口述说未来。

雾气在黄河之上弥漫,仿佛一床轻纱,把河的清澈和浑浊都柔和地掩盖住,只留下那份隽永的苍凉,轻风拂过,雾气弥漫开来,如同一曲无声的悲歌,讲述着这黄河的古老和悠远。

杨广清晨观大河,心生感慨,这样的大河才是真正的历史见证者,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在它面前似乎什么都变得渺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