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守村人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八百三十八章 传统技术标准寻(2 / 2)

作品:《大明守村人

朱闻天如此教,如果有冰箱,什么地方都可以吃隔夜菜,菜本身不会有问题,习惯方面会让一些人不吃。

琼州府崖州,本地人以前不吃麦子,都是吃米,后来旅游来的人多了,当地的百姓也吃饺子。

但都是自己学着拌馅,然后买现成的饺子皮。

遇到北方的朋友,想吃饺子,北方的朋友根本不会去买饺子皮,都是自己和面擀。

然后一起吃饺子,一桌子菜没吃完,本地人全扔,不要了,明天不吃。

但剩的饺子他们却留下来,放冰箱里,明天再吃,比如煎一下,口感更好。

那有什么区别?饺子你能在冰箱里放一晚上,那些菜差哪?就是习惯问题,从没有冰箱的时候传下来的。

故此,下丘村要给出一个指标,不管是官方的,还是原来民间作坊的,在不符合这个指标的情况下要改进。

尤其是突然进入这个行业的新手,他们容易出问题,有人自作聪明、偷奸耍滑,不按照老一辈儿的要求去做,检测吧,出问题了就收拾。

朱元璋也吃完了煎蛋,听里长说产业布局与技术限制,才明白里长是有备而来。

涉及到了是否鼓励商人进行同标准的制造行为问题,是鼓励它,还是限制它?

原来都是有专门的地方酿造酱油和醋,现在有了宫中有的工厂,技术更好。

尤其是酱油生白毛,村子里的技术好,故此正常卖的话没有,然后倒出来,就有了。

涉及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标准、产量、民间收入、长久以来的认同、百姓需求。

“怎么来衡量?夏天吃冰淇淋吃多了也拉肚子。”朱元璋问出最关键的问题。

“按照菌群看,有的菌正常没问题,一天吃一斤酱油,会出现问题,就不行。

看着不可能有人一天吃一斤酱油,实际上是有人有了这个限制后,不尽心去操办。

如果换成十斤,那么要求就更严格,哪怕你生产的东西一斤的限制,在十斤这里是安全的。

有人拿着刀,需要站在一步的位置才能刺杀,咱们把它限制在一百步,这样有人站在十步的位置,咱也是安全的。”

里长把另一个原则说出来,底线越高越安全,别人突破了底线,其实没问题的,一百步的底线,你突破到了十步,伱还是扎不到人。

“技术性的问题咱不管,咱又不懂,民间始终都酿造酱、酱油、陈醋,尤其是大酱,百姓自己用黄豆做,然后放盐。

控制不好就有蛆,这个咱明白,下丘村的就没蛆,因为不给机会,否则叫苍蝇落上,蛆就出现了。

咱现在听你说,你回头就给标准。没有闷子吗?给咱炸几串儿,多抹点酱,但酱不要太咸。”

朱元璋想通了,村子负责技术标准,咱同意,然后咱也有要求,吃酱要好吃,还不能咸。

“陛下放心,快去炸闷子,要把酱调好了。”里长也一语双关地回应,放心,技术政策没问题,闷子同样没问题。

没有了今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