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利益是最显而易见的事物(1 / 2)

作品:《重生后我把皇子们卷哭了

郑备这回,对中女史的说法却是嗤之以鼻。

他告诫三皇子:“北汉方只是提出了让神元殿君使汉,殿下别看当时朝臣们都不发一言,如卢远、崔琰等等,势必会赞同议和建交,他们啊,一直提防着神元殿君偏向殿下,成为殿下的助力,巴不得殿君有去无回。

中女史心里也自然是这样的打算的,神元殿君的安危,和她毫无干联,所谓的两全之策,其实就是要接受北汉开出的条件,如果北汉扣留殿君,那就是北汉背信弃义,届时我朝将北汉的国书颁之天下,北汉还哪有颜面主张是获得了神宗先君的庇佑,承继了一统九州的天命?

就算北汉王真做出如此荒唐的事,北赵可会容忍?到时候北赵就会先行讨伐北汉,于大豫自然无损,无非是……神元殿君又将流落外族,可争抢到手的神宗后裔,又哪有实质的益誉?以神元殿君为弃子,对中女史而言,的确是两全之策。

还有她胡扯彼一时、此一时那通话,殿下是没听明白她真正的意思,彼一时,有临沂王氏出兵淝水,才能保住江淮不失,而此一时,她王氏一族已经势衰,因此她才咬定现在无人可抵挡北部盟军的攻势。

三皇子很想相信郑备的话,但他骗不了自己。

他想起了去年,坐镇益州的督军贺遨,甚至无法剿灭江克叛军,他现在才知道当时支援江克的是姜泰所领的战队,冒险经阴平道直抵蜀州,差点打得贺执部丢盔弃甲,不得不撤回剑门关。

雄关险隘,虽然易守难攻,可难攻并不代表着不能攻入。

如果剑门失守,敌军便能直入成都,成都若失,则江州难保,江州若失,则防不住敌军渡江。

如果只是巴蜀遇险,中军还能及时支援,可要是襄阳、寿阳等地也被围攻,中军顾此失彼,中女史说得没错,三路只要丢一路,大豫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比起一人的安危,当然是万千人的存亡更重,让神元殿君使汉看来是无法避免的事了。

郑备却不这么想:“这回夫人的主张是没错的,太子虽然不足为虑了,可殿下若要和毕宿君角力,现在只能争取神元殿君的佐助,殿君现在处于危境,殿下务必力挽狂澜,一举获得殿君倾心。

患难之情,雪中送炭,殿君必然会感念殿下的恩义,于陛下而言,也毕竟要顾及声名,是陛下给予了殿君尊荣之名,当殿下在朝议当众提出不能置殿君安危不顾时,陛下必然不能罔顾,告示天下,只将殿君当为棋子之实。”

三皇子体会到了外祖父的险恶用心。

他公然和君父唱反调,虽然的确可以逼得父皇拒绝议和,可接下来大豫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北汉示之以诚,大豫却坚持要和北汉开战,导致北赵等六国召集大军南侵,大豫如今的内政,其实是一盘散沙的现况,中军不足以支援叵长的战线,务必就要依赖边军,这段时间,三皇子其实也体会到了属于各大门阀的边军,绝大多数是何等的贪婪蛮横!

南北对峙之战一旦展开,皇室只能赋予边军强征的特权,不知道有多少百姓会因此骨肉分离,家破人亡,就算能保住东豫的江山,可大江以南,从此便不是司空皇族的江山了。

门阀坐大,皇权更加衰微,司空皇族就算不被推翻,也无非苟延残喘,迟早会被他姓取代,并背负着百姓的怨恨,宗庙被毁,遗臭青史,而真正欺凌百姓导致大豫灭国的那些人,包括他的外祖父,不会承担任何的指责和骂名。

权阀不会爱惜子民,皇族理应爱惜子民。

三皇子原本想立即反驳外祖父,可眼前忽然闪现了中女史的脸,卷着嘴角,讥讽的神色,他深深吸一口气,摁捺下胸腔里奔涌的热血,不发一言。

此时的危宿府,也正召开一场小会议,司空月乌跷着脚,他今日坐在张高足榻上,自觉跷脚的姿势极显风流,而他之所以特别在今日开小会时注意风流倜傥的“仪态”,是因有贺朝夕这个女儿家在场。

贺朝夕眼看着二皇子的祙底直冲着她的方向,顿觉花厅里的檀香都不香了,没说话时,努力摒着呼息。

“我现下这样势头,也不必再去求轩氏的青睐了,只不过她要是被司空木蛟给了抢去,就是打了我的脸,因此啊,打发她去北汉最好,看来北汉的国君也知道轩氏长相普通,根本就没有和亲的想法,就她那样的姿色,有什么资格母仪天下,九妹妹,你说我这话有没道理?”

贺朝夕被当场点了名,一阵恶心。

有种被冒犯到的强烈感觉,压都压不住。

又听她家祖父说道:“北汉提出的要求……着实不算要求,设立榷市,且还答应让予七成利润,足见诚意,殿下的确应该建议陛下答应建交。”

榷市设立在武都,虽然是北汉的辖镇,可是榷市的七成税钱要运至建康,必得经益州官衙,经益州官衙,就意味着有几成直接进了江东贺的口袋,贺遨能不心花怒放么?

贺朝夕不想说话了。

神元殿君注定就是悲惨收场,活着也和苟延残喘无异,还不如早早的了断,少受些愁苦,唉,她就不该回大豫,我若是她,宁愿埋名于林泉,至少还可以争得一生清净,自在逍遥,何必恋栈荣华富贵?

倒是紫微宫里,婉苏为神元殿君的安危悬着心,深思熟虑之后,才让婢女回了一趟本家,请来母亲说话。

“阿娘,我拿不准议和建交对朝局的影响,今日请阿娘来,是想听听阿娘的建议,神元殿君历尽千辛万苦方才平安归朝,为了太子殿下,主动放弃了姻联皇族的想法,殿君贵为神宗唯一后裔,又命运多舛,儿实在不忍眼看着殿君再陷危难,如若……不至于激发战乱,祖父是否可以保得殿君平安,想个妥当的方法,婉拒北汉的要求?”

姜女君长长叹了声气:“婉儿,你的祖父是真正敬重神宗皇族的,也感慨过,虽然神元殿君是女子,可就凭她宁愿受流亡之险难,也不愿屈从于异族这股子心性,就理当受到尊崇礼敬。

可现在这样的情势,如果拒绝议和,就等如宣战……不仅是你祖父,这些时日,卢、崔、姜等等世族都因议和建交之事焦头烂额,实在难想到万全之策。我悄悄跟你说,但也只出于我的推测,你祖父的想法还是不愿让殿君涉险的,因此一直在思索如何跟北汉使臣谈判,但不知为何,翁爹他主动去拜访顾公,顾公却拒而不见,这事恐怕是真难办了,如果连顾公都倾向于议和建交……说不定陛下已经有了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