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灯影王朝 / 章节正文阅读

灯影王朝 第二十八章 待诏处(2 / 3)

作品:《灯影王朝

    潘耒道:“当今皇上无子,但魏启作为弘治皇帝的独子,前朝的太子,不可能过继给当今皇上。而我家主人则不同,如果挑选世子为太子,完全可以过继给当今皇上。”

    季振宜思忖着点头道:“的确如此,皇上肯定会想到这点”

    潘耒道:“我现在说说下面要做的事情,请季大人盯紧魏启,找他的错,或者想办法诱使他犯错,一步一步毁他的形象。”

    季振宜精神一振道:“这倒是好办法。”转念又道:“但皇上给他指派了薛家壁和左振昆,这二位辅佐还真是很难找到机会。”

    潘耒道:“是人就会有弱点,百密还有一疏,魏启毕竟没有经历过朝堂,只要你盯紧,肯定能找到机会。我们所求并不是一击致命,而是水冲沙堤。”

    季振宜道:“我明白了,潘先生放心,我会让人盯着。”

    潘耒道:“我这边也会另外安排人,一有机会我们一起行动。”

    说完,潘耒对外面轻轻打个呼哨,马车又行驶一段后停下,季振宜打开车帘独自下车,马车径直走了。

    季振宜下车后便有一人迎了上来,领着他走进一处后门,来到前面一看,居然是一座歌馆。那人领着季振宜出了歌馆门口,有一顶二人小轿等候着,季振宜坐进小轿,悄无声息地离去。

    大随翰林院建在上京城中心区域,旁边紧邻太学。为表示大随昌明文教,翰林院建得十分气魄,高堂敞轩,内有国史馆、经义馆、明经轩等等。

    在翰林院后面靠西,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不大的院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待诏处”,门外立着一块木牌,上写“无干人等不得入内”。院子分内外两进,外面门房里坐着两名看门的衙役,负责查看进出的腰牌。里院的屋舍也不像其它馆轩那样宽敞、气派,而且几间屋内堆满了各种文书、账簿和典籍,其中一间屋内,分别摆放7-8张卓椅,上面都堆满了文书,却只有三个人在里面办公。

    这三个人分别是编修李至清,字幼鱼,编纂袁小修,字中郎和张大复,字敦诚,李至清年约40,袁小修和张大复都是30刚出头的样子。

    按照惯例,每科会试、殿试之后,一甲三名也就是俗称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直接被授6品的翰林院编修,其余二甲和三甲的进士,优秀的留在翰林院任编撰或进六部,为7品,剩下的则发往各地任县令或府学教授等职。

    一般来说,有了进士出身加上曾在翰林院任职,才是真正有了仕途的保障,不说大小九卿,就是三品的侍郎也大都是翰林出身。

    但事情都有两面性,入了翰林院十几、二十几年,仍未出院的也大有人在,按照官场的说法就是走了黑途。因为翰林虽然清贵,但除了薪奉很少有其它收入,家境优越的自然无所谓,但平民出身的在京城居大不易,日子过得很穷,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抬棺上书的刘正宗。

    在翰林院任职很轻松,除了三年一次的考校外,没有什么压力,有门路或者运气好的,很快都能外放考差或去部就职,然后步步登天。但有一处却是十分忙碌,就是待诏处。

    大随皇帝每天都有如山的政务处理,发布各类谕旨、诏书,特别是靖安皇帝,因为他是武将出身,所以便将谕旨、诏书的起草交到翰林院,特别设立待诏处。

    后来由通政司上交的各类奏本,皇帝批示后,再由待诏处誊清,按照皇帝的意思起草批复,经皇帝审定后用玺印下发。再后来,政事堂上报处理的各种政务,也先由待诏处审核,再送皇帝最后审定。

    待诏处名义上是由翰林学士领衔,实际上是选择7-8个编修或编撰处理实际公务。经过这些年,许多人受不了翰林的清苦,各找门路出院,后续新进的翰林多不愿进待诏处,于是现在只剩下三个人。

    李至清在待诏处已待了10年之久,袁小修和张大复也待了5-6年。这三人都是平民出身,又不会钻营,更没有钱送礼,因此一直没有机会出院。好在三人出身相同,志趣相投,骨子里都不屑走那些旁门左道,待诏处虽然辛苦、劳累,但每月有二两银子的津贴,中午、晚上还有两顿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