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17章 开天盛世(1 / 5)

作品:《盛唐挽歌

“微臣杨齐宣请奏圣人,将宣武军节度使方有德,右相李林甫,前宰相张九龄,前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四人画像加入凌烟阁!

请圣人恩准!”

大明宫紫宸殿内,谏议大夫杨齐宣出列,大声请奏道。他将官帽放在地上,伏跪于地不肯起来。

大有基哥万一不批准,他就在这里跪到天荒地老的架势!

满朝文武没有任何人上前附和,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因为这只是在走一个过场,所有的事情,都是提前安排好了的,甚至连这四个人的画像都已经挂到凌烟阁里面去了。

此时就连李林甫的政敌,左相李适之,也一脸淡然站在朝堂上不说话。

这是一件“好事”,平心而论,这件事对所有人都是有好处的,这意味着“贞观之后臣子不得入凌烟阁”的潜规则被打破,将来只要可以立功,就可以把自己的画像送进凌烟阁,流芳百世了!

这一批没有他,那么下一批会不会轮到他呢?

李适之心中也有点小念想,所以他不会站出来砸基哥的场子,更不可能打李林甫、方有德这些人的脸。

连他都不站出来,就更不会有人站出来了。

基哥坐在龙椅上面带微笑不说话。

对于这件事,他前期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包括但不限于从别处弄来一个“玉碑祥瑞”,来证明大唐是“天华地宝之国”,开天盛世足以跟太宗的贞观之治比肩。

就连新加的这四个人,都是基哥深思熟虑,并不是乱选的。

前宰相张九龄,乃是“文章派”的代表人物,并且他师承张说,在这一派里面颇有人脉。

前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乃是收复陇右,逆转大唐与吐蕃之间战略态势的关键人物,也是西北“边镇派”定鼎之人。

没有郭知运,就没有如今陇右对吐蕃占优的局面,以及各种边镇军事部署。

这两個人,算是开元时期大唐中枢的杰出人物。

那么为什么不选姚崇、张说这样的大佬呢?

因为这些人,其前半生的经历都是来自“前朝”,带着深刻的武周印迹。让他们进来,会让后人认为基哥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这次基哥想办的事情,是彰显自己的功绩,而不是为了给他祖母武则天歌功颂德。

所以他自然不可能把姚崇和张说这样的人加进来。

而方有德是龙潜时的旧臣,又有泼天军功;李林甫是李唐宗室,又稳稳当当的做了这么多年右相。

如果说前两个“死人”加进去是为了“承前”,那么这两个还活着的人,画像进入凌烟阁,则为了“启后”,是为了向世人表明:天子求贤若渴又念旧情,不仅高官厚禄,而且还能名垂青史,你们还不快快效忠于朕?

如此机关算尽的一场朝会,哪个不开眼的会站出来反对?

这四个人,几乎囊括了大唐中枢所有的势力派系,可谓是基哥兼顾各方搞出来的一个最大公约数了。

“既然诸位爱卿都无异议,那……”

坐在龙椅上的基哥还没说完,就看到有个年轻的官员站出来,对着基哥大喊道:“圣人!微臣以为,张九龄于国无大功,不配与其他凌烟阁功臣同列,请圣人收回成命!”

说完,他直接把官帽放在地上,伏跪于地,跟杨齐宣保持着同样一个姿势!

尼玛,还真有愣子啊!

紫宸殿内满朝文武皆大惊失色,站在最前列的李林甫最为着急……因为此人就是自己好不容易安插在御史台里面的一枚棋子,善于写诗,名声在外的马仔!

他怎么能不打招呼就跑出来?

“朕记得你,你是杜甫对吧。

你那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朕很喜欢。”

基哥微笑说道,笑容很是温和淡然。

他其实也觉得把张九龄加进去很膈应人,因为当年张九龄就屡屡给他难堪。

但是不加张九龄进去是不行的。

基哥是皇帝,不是流氓头子!做天子,就得有属于天子的政治框架!有政治框架,就会产生对应的政治规则,不能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因为天子既需要有人帮他捞钱,也需要有人给他歌功颂德!既然是这样,那么张九龄作为文人入相的“样板工程”,就不得不立起来,立得直挺不能倒!

至于为什么杜甫会跑出来闹腾,那当然是为了提拔他一路绿灯上位的“恩相”李林甫了!

若是没有李林甫破格提拔,他压根就不可能在断腿后的下一年就中进士!更别说是李林甫暗中帮忙,才让他当了进士没多久,还不到选官日期,就当了校书郎,然后又是一年升一级最后做到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