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得道之军(2 / 4)

作品:《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这十二万的府兵既要戍守边关,还要拱卫京师,最终能被抽调出去打仗的人数大约也就四五万人。

如果再算上府兵花在路上的时间,以及轮番休憩的规定,如果碰上连续作战,能抽调出征的府兵甚至能降低到三万左右。

也是因此,二凤打高句丽时便开始募兵,最终抽了个薛仁贵这个金卡出来。

“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

这是对于募兵的记载,可见效果很好,毕竟对大唐百姓来说,从军也不在乎你那仨瓜俩枣,大家都是奔着军功去的。

而在辽东之战时,这群募兵的战斗力也有目共睹。

杀神薛仁贵不说了,简直是募兵最好的代言人。

典型的是白岩城之战,城主降而复叛,让李世民恼怒不已,当即下令城破之后,俘虏以及财宝他分文不取,全都赏赐给将士。

在这种激励下,白岩城三日即克,期间契苾何力甚至还仅率八百人击退了乌骨城一万援军,募兵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高句丽之战暂时结束后,虽然两个战场非常相近,但李世民还是下诏,已经参加过高句丽之战的禁止参加薛延陀之战。

这个诏令可以说是与民生息,也可以说是为了让家里眼巴巴的府兵也有一口肉吃。

但中间折腾来折腾去也足以说明,与其说府兵制度逐渐崩坏。

不如说府兵制已经逐渐不符合唐朝动辄需要跨越数千里作战的国情了。】

虽然还没有下诏整合天下军府,但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

“此间冲突,实乃忧患。”

“军府多设于河南河北河东关内等地,若如去岁征颉利还好,路途不过千里之遥。”

“若是从淮南道征府兵入西域,往返恐非一年不可。”

但你又不可能完全不管淮南道的府兵。

因为若是征西域只出就近的关内道的府兵,等到西域平定后,关内道估计人均都有几转军功,淮南道和河北道府兵怕不是看的眼珠子都绿了。

因此这种情况下杜如晦是颇为好奇的:

“不知后世军制如何?”

李世民浸淫战阵多年,对此反而不是很关心:

“无论何种兵制,最终不过都是求士卒敢战之心。”

“贞观府兵强悍,那也是强在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将帅敢为先,为国不惜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