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八百里秦川尽安(2 / 4)

作品:《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孔明还召了益州的学子过来?”

在城门口撞到他的那个少男少女简雍不认识,但简雍走南闯北多年,从口音就能听出来那少年是益州人士,少女的口音则似乎兼顾南北,但也无半点关中口音。

孔明脚步不变,脸上却也带了点笑容道:

“成都的小太学倾注心血颇多。”

话里话外的意思,简雍也很是理解,自光武皇帝以来,大汉颇尚学风衍生出了不计其数的经学大家。

这么多年来大家也都明白:良师难遇,良材更难求。

并且简雍依稀记得在雍凉时翼德还说过,士元入雍凉反倒把小姜维留在了汉中,其中就有对孔明示弱的意思。

当然这个说法被士元激烈否认了,但想想如今孔明也有弟子了,那教一个是教,教一群也是教,想来也很正常。

“到了。”孔明的声音打算了简雍的想法。

从他的视角抬头看去,最显眼的便是竹简和木牍。

久居玄德公麾下,简雍如今对纸张已经再习惯不过,但此刻看到占据了房屋近乎一半空间的简牍时才猛然惊:自己前半生应该对此此物司空见惯才对。

虽然太学这个昔日学府杂乱不堪,但这间房屋反倒是经过了精心打理,这些简牍一眼看去还能隐隐看到油光闪烁——这证明这些简牍是有被人为保养的。

简雍见多识广,几乎很快便猜了出来:

“此乃钟司隶藏书?”

久居雍凉,简雍自然也听过钟司隶此人的种种怪诞传闻。

而这些传闻都指向了钟繇最广为人知的爱好:爱书如命,爱字如狂。

在这百废待兴的长安城能拿出来这么多精心保养的书卷,想来想去也唯有钟繇一人了。

这满屋的简牍书卷让简雍兴趣倍增,但这些好心情很快就被孔杀了个干净:

“此间正巧欠缺人手,宪和之字如人般潇洒俊逸,正适合与我一同抄录。”

简雍苦笑,不过这工作他也不会拒绝就是了,倒是动笔之前还不忘问一句:

“主公在何处?”

“主公今日去了池阳组织人手春耕,黄昏即返,到时定设宴款待宪和。”

孔明已经动手抄录,一边笔走龙蛇一边道。

既如此简雍也便寻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研墨蘸笔,拿过一卷竹简,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字迹并将其抄录到准备好的白纸上。

忙时偶尔还有闲谈:

“孔明寻了什么说法使得可抄录钟司隶此室藏书?”

“倒也简单,不过是许了百卷良纸,又写了在光幕中看到的后世字体赠与钟司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