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大局定,东吴亡(2 / 2)

作品:《大秦逮捕方士,关我炼气士什么事

此时孙权发现刘备做大,想要讨回荆州,以防备刘备。

可刘备却是不愿意归还,只说等到得了凉州,便归还荆州。

双方关系因此迅速恶化,产生了些许间隙。

但此时双方还未正式翻脸。

赤壁之战之后第七年,也就是公元215年,曹操终于没能熬过去这个冬天,一命呜呼,其子曹丕即位。

事实上,早在214年的时候,曹操就已经几乎不能下床,每天清醒的时间极少。

能够拖到214年的冬天才去世,已经是他命大了。

曹操的去世给曹魏带来了不小的动乱,孙刘二人于是抓住机会,纷纷开始吞噬曹魏的地盘。

可曹魏毕竟底子身后,其子曹丕也并非易于之辈,因此很快便稳定了战局,甚至还进行了反攻!

此后三年,再无战事,三方都在忙着发展自己,准备即将到来的决战!

公元218年,孙刘两方彻底决裂,原因还在刘备一直不愿意归还的荆州之上。

孙权派遣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刘备于是率兵五万下公安,让关羽入益阳。

还未等曹丕做出反应,这场战争结束之快,让孙权震惊不已。

因为刘备一方在这场战斗之中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实在是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那五万精兵和孙权一方的军队有着极为明显的实力差距。

双方简直都不像是一个时代的军队。

前者兵强马壮,身上装备精良,后者虽然实力同样不弱,但跟刘备一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

秦天赠与诸葛亮的那些技术终于在经过了十年的发展之后,在这个世界初现峥嵘。

他所传授的技术看似不起眼,却在方方面面的影响着蜀汉的国力。

玉米红薯以及农耕技术的出现让耕种的难度以及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这十年来可谓是蜀汉百姓千百年来过的最好的日子了,几乎年年都是仓顶实。

蜀地的百姓竟是过得比江南最富足的地方的百姓还要富足!

而造纸术带来的廉价书籍纸张则是吸引了大量的士子前来投奔。

刘备知人善任,甚至开始兴办学校,教授百姓识字。

而在诸葛亮的建议之下,刘备甚至提前五百年开创了科举制度,给底层士子提供了上升的空间。

这里的科举制度实际上和后世真正巅峰的科举制还有着很大的差别。

真要说的话,其实和唐代的科举制相差不大,而且此时的科举制度还不糊名。

说是科举制度,其实和真正的白身百姓的关系依旧不大,极少有平民能够通过这种制度跳跃阶级。

但这和这个时代的其他势力比起来,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

哪怕这所谓的科举制度并不糊名,作弊的空间极大。

所以刘备所设立的科举制度只是给了底层的士子一个上升的空间,而非是底层的百姓。

纵使如此,推行这般政策也给刘备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好在最终还是实行了下去,这般政策也让蜀汉百姓的识字率得到了飙升。

同样的,军队之中识字的人也变得多了起来。

而这带来的便是军队素养的极大提升。

令行禁止对蜀汉的军队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妄想。

十年的发展,让蜀汉的实力已经来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既然已经撕破了脸,那刘备便再也不再掩饰,悍然发难!

短短一年的时间,便接二连三的攻下东吴的城池。

眼看局势愈发危险,孙权只能无奈去像曹魏求救。

曹丕当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若是东吴没了,以刘备现在展现出来的实力,只怕想要拿下自己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功夫。

公元219年,东吴和曹魏正式结为同盟,共同对抗刘备。

原来的敌人变成了朋友,原来的朋友变成了敌人。

这般变化当真是让人所料不急。

可同时面对两国的夹击,刘备竟是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双线开战,刘备竟是没有丝毫的压力,稳步推进,更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吃过任何败仗!

从218年和东吴宣战到220年东吴灭亡,前后只花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

公元220年八月,孙权自知复仇无望,无奈投降。

若是换成其他人,孙权怎么说也会跟对方拼个鱼死网破。

但谁让刘备的妻子是孙尚香,是他的妹妹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在,所以刘备在收服东吴的时候其实并未遇到太大的困难。

双方的关系毕竟可以说是十分微妙。

这让曹丕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

而在一统江东之后,曹魏也只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收复江东,刘备花了三年的时间来安抚稳定后方。

公元223年,刘备正式发动对曹魏的进攻,准备一统天下。

只是和收复江东不太一样的事,北方并没有那么容易打下来。

但刘备的实力强大,倒也不担心,只需要稳扎稳打,要不了几年便能一统天下。

只是留给刘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公元225年,刘备病逝,临死之前他托孤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此言情真意切。

他知道,没了自己,刘婵并不一定能够压制孙权,如果刘婵不堪大用,只怕万世基业只会拱手让人。

诸葛亮涕泣受诏。

他知道,刘备此言并非玩笑,更不是为了收拢人心。

刘备甚至直接给所有人下令,若是诸葛亮登基,所有人不得阻拦。

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才更为感动。

同时,刘备嘱咐太子刘禅事诸葛亮如父,并告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只是刘备的担心最终没有应验。

诸葛亮不是刘备那般仁义,他甚至可以说是心狠手辣。

刘备离世之后第二年,孙权便“偶染风寒,病逝于成都”享年四十四岁。

刘禅虽然无能,但时刻谨记刘备的教导,一切都听相父的话,丝毫不敢逾越。

诸葛亮已经成为了蜀汉事实上的皇帝,上下朝政把持于一人。

哪怕时人多有非议,诸葛亮也丝毫没有回避的心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