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原来世上真有仙人!(2 / 2)

作品:《大秦逮捕方士,关我炼气士什么事

结果自然是让秦天失望了。

李世民不仅没有突破世俗的束缚,反而是把秦天教给他的知识用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这是进步吗?

对于当下这个时代来说,稳定的统治自然意味着时代的进步,而且是很大的进步。

然而这对底层百姓而言,世界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秦天想要看到的进步,并非是这种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进步。

所以他对李世民失望了。

……

恍惚之间,李世民不知道为何,竟是走到了內帑之中。

这是他的私人小金库,是他存放自己财宝的地方。

最开始,这里只是用来存存放那福满楼的收益,慢慢的,这里也逐渐充实了起来。

不知道为何,李世民一直往库房深处走去,借着不熄的火光,竟是看到了存放在库房深处的一座雕像。

雕像并不大,还不到半人高,虽是玉石打造的,重量却并没有多重。

在库房当中积压了这么多年,玉石雕像依旧仿佛是刚刚挖出来的那般光彩照人。

没错,这个雕像便是当年李世民提前准备好,当做备用计划的雕像。

但是后来进展顺利,这雕像自然也就没能用得上。

后来李世民则是让人把雕像存放在库房之中,之后便将其遗忘了。

看着雕像,李世民再次想起了那个刀光剑影的上午。

他足够自信,自信到这些年来从未阻拦过任何侍卫对于起居注的记录。

甚至于他本人都未曾看过起居注,因为他足够自信,自信自己做出的功绩能够得到后人的称赞。

可今夜,他并未携带郎中一起,而是孤身一人来到了这库房。

李世民的手掌轻轻落在了雕像之上,入手的是一片温润。

忽然间,他似乎是注意到了什么,连忙招呼下人过来。

旁边的宫女手里提着宫灯,照亮了那雕像的面庞。

李世民逐渐瞪大了眼睛,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他后退两步,仔细端详着那雕像的脸庞。

恍惚之间,他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李世民有些难以置信的晃了晃脑袋。

这怎么可能?

一个至少也有几百年历史的雕像,怎么会和现在的人长得一模一样?

呼吸急促的李世民下意识的去扶着那雕像,不曾想一个趔趄,竟是把那雕像撞倒。

事发突然,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

砰!

雕像重重的摔倒在地,却并没有任何事情。

换做其他雕像,不说是摔得粉碎了,至少也会有裂痕,但这个雕像却仿佛没任何事情一样。

李世民慌忙去扶,却是忽然注意到,那雕像下面似乎有字体刻上去。

李世民眯着眼睛,用手指仔细的感受着雕像的底座,最终发现那的确是一段文字。

但是由于刻录的实在是有些太浅,而且玉石的质地导致这些字体极难被发现。

如果不是今夜的火光闪烁让他发现了一丝端倪,只怕李世民这辈子也不会知道原来这雕像的底座之上还有字体刻录。

但由于实在是无法辨认,李世民便让人拿来了墨泥和纸张,将那底座之上的字体拓印下来。

在李世民紧张的目光之中,底座上的字体被拓印了下来。

“感念友人秦天所立……耀德十年诸葛亮。”

李世民一字一句的将拓印下来的文章读了出来。

纸张之上刻着的是一片文章,内容不多,简略却不简单,将诸葛亮和秦天之间的事情讲述了一遍。

短短几百字的文章,诸葛亮对秦天的称呼也从一开始的友人变成了最后的仙人。

李世民仔细的看着纸张的字体,确信上面的人名的确是秦天和诸葛亮没错。

耀德十年是哪一年,他也知道。

因为那一年是诸葛亮完成一切,放弃所有回到赤壁的那一年!

历史永远都会记得这一年,因为这一年诸葛亮完成了自己对先帝的承诺,给了蜀汉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一年便是诸葛亮功成身退那一年!

如果换做是十年之前,李世民断然不会相信这上面的鬼话,甚至会开始怀疑秦天是不是故意来接触他的。

一个活了几百年的人?谁会相信?

反正李世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但现在却由不得李世民不信。

不然,秦天身边那个十五年来都没有一丝一毫变化的徒弟该怎么解释?

那只十五年来依旧生龙活虎的喵该怎么解释?

哪有正常的喵能够活这么久的?这不是妖怪能是什么?

十五年来,秦天没有变化,他的徒弟也没有变化,甚至就连那只猫,都没有任何变化!

这难道不就是最佳的佐证吗!

结合今日秦天所说和在秦天家中所发生的事情,李世民终于明白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

原来,自己早就接触到了仙人,甚至于仙人还曾传授给自己知识!

回想起来当初秦天所说的那些内容,李世民逐渐明白了什么。

他的嘴角浮现出一丝苦笑。

原来,秦天当初教给自己的那些东西并不是给他出谋划策!

李世民回想起了这些年来秦天的诸多教导,他都把那些当做是如何稳定自己权利的手段了。

却是从未想过,秦天教给他这些,是为了让他改善百姓的生活,去解决那些问题。

李世民跌坐在地,久久不言。

……

只是李世民永远的错过了再次见到秦天的机会。

不过这也让他有了一丝转变。

晚年的李世民并未痴迷享受或是做其他事情。

李世民有着自己的打算,他是一位皇帝,皇帝要做的,自然是稳固自己手中的权利。

而李世民晚年则是将这一步做到了极致,乾纲独断,甚至于宰相都不能限制他了。

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李世民思考纠结了许久。

最终,在种种因素的促成之下,李世民还是选择了更为温和的李治。

大唐需要一个性情温和皇帝,经过常年的征战,需要休养生息,不可再锐意进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