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祖坟着火了(1 / 3)

作品:《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酒阑客散,人去楼空。

四个女人谈兴正浓,聊个不停,三个男人也意犹未尽,最后一商量,打包了几道凉菜,回去继续。

四家人三辆车,浩浩荡荡的回了教职工家属院。

多贪了几杯,老爷子有点犯困,和老太太先上了楼,剩下的人则到了李如英这边。

八十多平的三居室,稍显逼仄,装修很普通,简单而又雅致。

几家人关系不错,经常走动,春节聚过,三八的时候也聚过,五一之前,许汝才还来给大哥送过牛肉。

算一算,也就隔了三个月,但甫一进门,就感觉有点不一样了。

观察了好一会,他才发现客厅里多了一架多宝格,上面摆着几样瓶瓶罐罐和木雕,看着都挺旧。

书房的门敞开着,里面的小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一座书柜。

仔细再看,全是线装本,不像是新书。

大哥好看书,也喜欢书法,偶尔的时候还会画两张,比他这个老师出身的更像文化人。

但从来不研究古玩之类的东西。

不是不喜欢,而是老爷子不让:就像三哥,好好的放着旅游局的工作不干,跟人倒腾物件,结果给自个倒腾了二十年。

当时,老丈人差点没厥过去。

自那以后,古玩这两个字就成了家里的禁忌……

许汝才眯着眼瞅了瞅:“大哥,我怎么看着,像是《二十三史》?”

“你说书?”

李如英回过头,“没有《明史》,只有二十二史!”

《二十二史》……岂不就是明刻本?

许汝才的眼皮“噌噌”的跳。

他确实不怎么懂古玩,但师范读的就是文史,出来后还教了几年书,怎么可能不知道明刻本意味着什么?

不说内刻(内务府)、司刻(司礼监),即便是监刻(国子监),一套也要上百万。如果保存的好,两三百万也不一定。

“从哪弄来的?”

李如英正在泡茶,漫不经心:“李定安弄的,好像是从南昌!”

李定安?

他哪有钱弄这样玩意?

下意识的,许汝才想到了桃符:肯定是于徽音送的……

“大哥,能不能看看?”

“书就是用来看的,不看放着干嘛?随便看……”

许汝才吁了一口气,进了书房。

看妹夫神情不对,李如阳也跟了进去。

“怎么了?”

“古籍!”

许汝才指了指书架上的史书,“一本五六万!”

“多少?”

李如阳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看到妹夫重重点头,他顿时一个激灵。

二十多本,不就是一百多万?

大哥肯定没这么多钱,既便有,大伯大妈加大嫂,也不会让他这么糟蹋。

至于李定安……更不可能。

又没上班,还在读研究生,一年反倒要问家里要十好几万。

几乎是心有灵犀,李如阳本能的想到了净板,又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于徽音:准儿媳妇送的,再没有第二种可能……

正转着念头,许汝才又吸了口凉气:大明藩王府刻,而且是南昌宁王刻本。

所谓的藩刻,指的是供王府子弟学习和阅览的书籍,比起监刻和地方刻本,校勘更加仔细、纸墨更加讲究、刻印更加精良,可与供京城皇室子弟的内刻媲美。

关键的是,还是只传了四代的南昌宁王藩刻,更是少之又少。

换句话说,这一套史书已经不是百多万,至少要翻两三番,最低也要四五百万……

看妹夫比了剪刀手,李如阳的头发都竖了起来:这还能是两百?

肯定比之前说的五六万要高,不然许汝才就不会倒抽凉气。

所以,二十万?

二十本呢?

自己不吃不喝干到死,也挣不到这么多……

心脏“咚咚咚”的跳,他刚想问李如英:你知不知道这是什么?

话都到了嘴边,他猝然醒悟:要说家里谁最有学问,当然是老大。连妹夫都认识这东西,何况大哥?

好家伙,你儿媳家开矿的吗,一送就是京城的一套房?

恰好,李如英端了茶过来,看到两人呆若木鸡,他轻轻一叹:“过来喝茶!”

“好的大哥……”

两人木然转身,出了书房。

李如英又拿过两盒烟,撕开了锡纸,许汝才又怔了怔。

梅子味浓郁扑鼻,这还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