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历史独一份(2 / 3)

作品:《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因此从西汉建立庞大的帝国开始,直到明朝之前,历代正统王朝的掌权无一不是世家权贵。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财富比例远多于农民起义军,一旦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最先得利也最容易得利的就是这群人。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宋朝就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果只是税收的话,唐朝税收也能收得上来,但农民起义规模却非常大。”

王曾问出了关键问题,也是大家想知道的问题。

这一点赵骏以前说过,有宋以来虽然农民起义频繁,但并未动摇国家的根基,最大的一次方腊起义,也仅仅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就被平定,所以每个人都很好奇。

赵骏笑道:“这就是宋朝比较奇葩和幸运的地方,宋朝并不抑制土地兼并,蛋糕在宋初就被瓜分得差不多,正常情况下这种王朝肯定是会爆发大规模起义。比如宋初的王小波起义,但王小波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动荡。究其原因在于宋朝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百姓勉强能有条活路。”

“你是说占城稻引发的农业革命?”

晏殊很快想起了赵骏之前说过的事情,占城稻这个东西早在真宗时期就引进,现在南方每年通过漕运运大量粮食到北方,就是因为占城稻已经在南方生根发芽,让南方的稻米产量近乎翻倍。

赵骏说道:“是的,占城稻的出现让宋朝人口急剧增加。生产力大幅度提升,蛋糕也变得更大,虽然有大量失地农民出现,但由于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加,让这些失地农民可以有更多的路子。比如去城市里面从事手工制造业、服务业、金属冶炼业、建筑业等等,不至于饿死。”

“并且这些产业得到发展之后,还能带动原本过剩的粮食产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就业率。可以说是老天爷在眷顾宋朝,要是没有形成这次农业革命的话,后来的方腊起义,宋朝基本就得凉凉。”

“再加上从汉唐开始,中华大地就已经打通了前往西方的道路。等到宋代的时候,中亚乃至欧洲的商人都已经出现在了广州、泉州、汴梁等地,通过对外贸易,出口丝绸、瓷器、茶叶、铁器、漆器、纸张等产品,获得大量财富。”

“史料记载,南宋时期,任泉州市舶司提举的赵汝适在《诸番志》中写道,泉州港的海外贸易范围东起菲律宾,西到非洲东安,北到日本、朝鲜,包括西太平洋与印度洋在内的五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年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达到了一亿多贯,可谓是客商云集,繁荣似锦。”

“而且这还只是泉州市舶司,其余广州、杭州、明州、密州都有市舶司,每年各国与宋朝来往经商的进出口贸易在三四亿贯以上,南宋小朝廷能够靠着半边江山活着,赋税比北宋时期只多不少,全靠这些通商口岸以及那高达80%总财政收入的商税。”

“所以在作用于生产关系上,通过生产力以及财富总量的提升,加上适当政策手段,赵家就能勉强维持自己君王的地位。除此之外,到了宋朝,世家门阀的力量已经很小,形成了“有贵人而无贵族”的格局,以此保证赵宋的江山稳定。”

“不过说到世家力量。”

赵骏话锋一顿,然后笑道:“从客观因素来讲,老赵家还要感谢一个人。”

“感谢一个人?谁?”

赵祯纳闷道,他怎么不知道老赵家要感谢谁?

“黄巢!”

“黄巢?”

“是的。”

赵骏说道:“黄巢起义席卷了整个大唐,把世家门阀杀到手软,加上科举制度的建立,让平民寒门阶层崛起,这两个都是主要客观条件。如果没有这两个因素的话,很难达成大宋“有贵人而无贵族”的情况。”

“而主观条件则是赵匡胤采取了三府两司的政治体系,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虽然大部分官员都是门荫入仕,可要想成为了最顶级的高层官员就必须科举入仕。”

“就连吕夷简这样的大家族出身,都要考取进士才能担任宰相,更别说其他人,这样门荫官员的上位变得非常艰难,无法站上权力顶层为自己家族谋取利益,久而久之,曾经的世家门阀自然跟普通地方地主也就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