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解试(2 / 2)

作品:《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翌日清晨,咚咚咚咚的锣鼓声音响起。

唐时科举考试是在夜晚三更初到五更末,总计六个小时。

到了宋代因为科举人数太多,晚上考试太费蜡烛,朝廷负担不起,就改成了白天。

科举正式开始。

士子们就只能呆在这木屋里,吃喝拉撒,都在这几平米房间内,开院之前,再也不能出去。

木屋连门都没有,要是倒霉遇到下雨或者降温,那也只能忍着。

一队队士兵来回巡视,大概过了一分钟左右,礼部考官们开始入场,他们带着试卷,身后的士兵则拿着大量的空白纸张进来。

“贡举开始,考场肃静,现在开始发卷!”

随着一名考官大声喊道,接着其余考官们便有序地进入,一份一份地把试卷放在每个考升的桌案上。

后面的士兵则两张试卷再分三张宣纸,很快赵骏的桌案上就有了草纸和考卷。

赵骏低头一看。

就看到两张试卷上用印刷术分别印着一句话:“大河治理之策!”“秦国为何能一统天下。”

第一日考的是策论,策和论分别是两场。

第二日考的是经义。

第三日则是诗词歌赋。

“策”问的是黄河治理的办法,“论”则是论述一下为什么秦国能一统六国。

这俩题目倒是不新鲜。

历朝历代都是个大题目,有的时候是给你一个问题,论地方如何治理,有的时候是敌国如果来犯,应该用什么策略,其中河道治理也常会出现,都快变成常规题了。

赵骏对于这个题目自然有想法,甚至之前写“策”的时候,就以治理黄河为题做过策论,还得到王曾的认可。

所以他也没有迟疑,取笔沾墨,一气呵成,直接把原来写的策论几乎没改动多少就写了上去,反正都是自己写的,跟押对了题没什么区别。

思路正确后自然是笔走龙蛇,没过多久他就把一篇洋洋洒洒的治河策论写出来。

接着就是论。

这也不用想,把《六国论》给他弄上去。

因为太对题了,又恰好高中语文都学过,背得出来,即便有些忘记了,也自己填空上去就是了,因此几乎没什么犹豫可言。

当下笔走龙蛇,在答卷上迅速做题。

而跟赵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围诸多士子一脸苦恼。

虽然大家都坐在木屋内,互相看不见彼此,可大部分人的共同点就是抓耳挠腮,不时在草纸上写写画画,苦思冥想。

赵骏是有思路,如同站在上帝视角。而对于他们来说,这题目的难度就相当大了。

时间只有六个小时,要在短短六个小时内整理出策和论的思路出来,再写个几百上千字,难度比高考还要难。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如同你在高考语文的时候,要你在六个小时内写出一篇几百上千字关于黄河治理的办法,以及一篇秦国为什么能统一的论文。

乱写也可以,那自然是零分。要想拿到高分,不仅要符合策论的行文格式,还得写出里面的道理,策略至少要理论上可行,论文则必须保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

由此可见这难度到底有多大。

并且这还只是解试。

在范仲淹和王安石改革贡举之前,宋初的解试和省试的考试内容其实差不多,都是诗词歌赋、经义、策论三项,只不过考题量和考试范围有区别。

解试是考举人,省试是考进士,举人试的时候,考试内容是诗、赋、论各一首,策一道,主修的经义十帖,墨义十帖。

等到了进士试就是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选六经当中的墨义十条。

别看只是多了四道策以及论语和其余六经的帖经和墨义,可却意味着你必须要在六个小时内,多完成四项国家级的策略,多背诵之前主经外的其余六经。

难度几乎是成倍提升,也怪不得大量的士子在考解试的时候,根本不会考除《论语》《春秋》《礼记》之外的经书,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这几本经义里,以为将来的进士科做准备。

赵骏有了思路,自然是不愁,仅仅花了大概三个小时左右,就把《治河策》以及《六国论》写出来,加起来大概一千三百多字,花那么久时间,还是因为毛笔写字慢。

等写完之后,就检查了一遍。等墨迹干了之后,上面用草纸盖上,再拿镇纸压着,趟回床上休息去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场内的考生们还在紧锣密鼓地写着,也有礼部官员时时刻刻巡视考场,看到赵骏居然已经躺下,不由得纷纷摇头,以为他是觉得难度太大,已经彻底摆烂了。

“咚咚咚咚!”

随着震天锣鼓的声音响起,顷刻间到处都是哀嚎遍野。

紧接着礼部官员带着士兵们过来收卷。

“完了完了。”

“就差一点点就写完了。”

“让我把这些写了吧,求求你了。”

“别拉我,别拉我,啊啊啊!让我写完啊!”

大部分考生都把笔放了下来,只有少数考升还在奋笔疾书。

下来收卷子的官员见到后,就警告勒令他们停下,不听的人被带离了考场。

各种慌乱的叫声打破了之前的宁静,又很快安静下来。

汴梁一年考生几千人,三个考场,太常寺大概有一千多不到两千。

各个考场都已经安排了士兵和官员,一切都有秩序,即便是来不及写完,也只能停下,否则逐出考场,取消考试资格。

赵骏把试卷交给了来收卷的官员。

那官员之前还看过赵骏在睡觉,接过试卷扫了一眼,见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策论文,不由得大吃一惊,上下打量了赵骏一番,这才一脸惊诧地离开。

很快所有的卷子都被收了上去,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们可以随意走动,几乎所有人都一脸疲惫地躺回床上,有的还在大声哭泣。

考场内其实有很多百态,有人在抽泣、有人在求神、有人脸色惨白、有人一脸麻木,赵骏并没有去在意。

因为高考结束后很多人也都这样子,上了高中以后,每年都能看到一次。

他躺在床上依旧闭目养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