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暴风雪号(2 / 2)

作品:《我的金属巨龙分身

它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作为航天轰炸机或侦察平台,也可以作为航天武器载机或作为有人驾驶的救援机,同时还可作为截击机,或者只是单纯作为技术验证平台。

1967年开始制造有人驾驶轨道飞机的缩比试验器。

在这些1/2和1/3模型中,代号的模型,用于亚音速大气层试验,用于超音速研究,用于高超音速研究。

但这一项目于1969年6月被中止,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元帅,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可是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计划恢复实施,并拟进行轨道飞机的亚音速飞行试验。

1976年10月11日,该轨道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

一年后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试验机,从图-95km型机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总共进行了8次试飞,从而确定了该空天飞机的亚音速气动性能,和各系统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性能。

该空天飞机呈平底形状,采用升力体式机身,前部较大并向上翘起,因此该机又被戏称为“套鞋”。

这种几何形状,可以大大降低机身在再入大气层时的受热程度。

该机的独特之处是其可变式机翼。机翼安装时与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飞、轨道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用作垂直安定面。

在再入大气层并将速度降低到亚音速后,机翼转至水平状态,从而增加了升力。

机身、机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后掠角度分别为78、55和60度。

米格-105安装有科列索夫研制的rd-36-35k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轨道发动机由19台大小不一的发动机组成,以进行轨道粗定位和精确机动。

该飞机长米,高米,重4220公斤,翼展米。

这一方案最终被取消,但空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在70年代初,n研制了“太空梭”轨道飞机,也就是已经退役的航天飞机。

这一时间,苏也开始制造自己的“太空梭”,即“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为研究从轨道返回时防热问题,设计者还研制了布拉风-4无人驾驶试验器,以宇宙系列的代号完成了4次轨道飞行。

时间则分别为1982年6月4日、1983年3月16日和12月27日及1984年12月19日。

最初两架空天试验机均溅落在印度洋上,其打捞工作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

于是,后两架“布拉风”均着陆于克里米亚海区。暴风雪号于1988年11月15日发射升空,并完成了极其精确的自动着陆。

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按计划应很快开始载人飞行,但后来,苏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航天计划拨款急剧减少,于是,“暴风雪”号也就成了“多余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