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草率*求月票】(2 / 2)

作品:《秦时明月之君子六艺

有时候很可能就因为是单纯的看对方不爽,然后就去做的。

从成蟜谋反的草率和随意来看,很明显背后并没有精心布局,就是有人单纯的不想让嬴政、吕不韦好过而已。

否则成蟜的这次谋反也不会是这么草率的开局。

无论是秦国楚系在背后,还是他国间者,都一定会是精心谋划,至少是看起来成蟜有几分胜算的样子,而不是现在这种,檄文发了,谋反之事也做了,但是却又将大军留在屯留,不率军反攻咸阳,也不退。

正常一点的谋反,都是在发布檄文之后,就直接率大军返回咸阳了。

所以,言晏猜测的是,成蟜和樊於期都是脑子一热,然后谋反的,结果等到起事之后,才发现,一个景从的都没有,自己也清醒下来了,变得骑虎难下,不知道该怎么办!

樊於期倒是想过让成蟜率军返回咸阳,只是他以为他让成蟜发布檄文之后,秦国境内会有人景从,就算无人景从,外国也会声援他们。

可是没有,一个都没有,所有人都在观望,都在等着看热闹。

然后樊於期脑子也清醒了下来,造反不是这么造的,他们什么计划都没有,什么盟友都没有。

甚至大军之中都是一片的迷茫,所有大军将校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他们都是秦国的勋贵之后,出来的时候都说是来镀金的,可没有人跟他们说是要出来谋反的。

因此,哪怕樊於期想率军返回咸阳,也没有人同意,也指挥不了这些人。

他们都在等,等着家里的传讯,告诉他们,他们该怎么做,是家里的意思,还是单纯的是长安君自己的意思!

所以谋反是谋反了,但是大军却依旧停留在屯留,等着四方的情报,等着各方的回应。

于是,他们没能等到一个盟友,却白白错失了最佳的赶回咸阳的机会。

若是在起事的第一时间,他们就从屯留撤回函谷关中,函谷关的守将也会保持观望态度,放他们入关,让他们率军返回咸阳,或许还有可能成功。

只是,这个机会被樊於期等人都错过了!

嬴政和吕不韦返回了咸阳,调动了大军前来平叛!

于是那些观望的人,也不敢阻拦大军的出征平叛。

准确来说,在最初的时候,所有将校几乎都是在观望着,两不相帮,先到先得。

他们不会阻拦王翦率军出关,也不会阻拦成蟜率军回咸阳,就等着看谁先过关。

只是成蟜和樊於期的作为,已经让那些将校都知道,成蟜和樊於期等死吧!

杨端和也有些无奈,相比于秦王政,其实他跟成蟜的关系更近,算是成蟜府中的客卿,若是成蟜在谋反之前先跟他说一声,不说举兵响应,至少也能出谋划策,也比现在这种孤立无援要好的多。

杨端和同样想不通,秦王政非先王亲生这种事听听就好了,真有人会去信?

当今大王与武王长相相似也不是一两个人说的了。

更何况,宗室子弟的血脉是能够乱来的?

真当先王在接秦王政回来的时候没有查过这些事?

所以,杨端和只能说,脑子呢!

“听说将军与成蟜是旧识?”王翦看着神游物外的杨端和问道。

杨端和叹了口气,他和成蟜相识在咸阳并不是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好掩饰的,但是能成为秦国将领常青树,杨端和也不是浪得虚名的。

“大将军希望我去劝降长安君?”杨端和绝口不谈自己会不会跟成蟜勾结,而是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站位。

王翦看着杨端和,神色不变,但是心底却是认同了几分,确认过眼神,跟自己是一样稳重之人!

“将军可有把握?”王翦笑问道。

“可以试试,但是成功的可能性应该不大!”杨端和也明白王翦已经没有再怀疑自己,也松了口气,继续了话题。

“此战不好打啊!”王翦叹了口气,看着在座的同僚们。

嬴政为什么从那么多将领中就单独选他为主将,不就是因为自己够稳重吗,所以也代表着,叛乱必须平定,但是成蟜也必须活着。

若是真想成蟜死,来的就是蒙骜、是王齮为主将了!

因此,王翦也有些头疼,很多手段就不能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