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两把宝剑,仁与霸(2 / 5)

作品:《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大汉危难之际,明公既能以唯才是举招揽贤才,必可聚贤众于麾下!而后士人相继影从跟随,如此得聚人心!”

“此时,彧不能再有迟疑,令明公大计有所滞停。”

士族虽然不会站于曹操身后,可这些寒门、白丁出身的士子,定然会求途若渴,蜂拥而至。

是以谁人有才,有何等才能,可以都是曹公说了算,入兖州官途的路,可以掌控在他手中,荀氏所有之才,如果引荐而入,也有才德,以后肯定会成为勋贵。

若是不引荐的话,这些人日后再想归附也很难,只能与荀氏也分道扬镳。

与其陷入这等状况,不如将他们引入曹氏麾下,颍川士人众多,是几十年乃至百年清誉之地,不必冀州清河、荆州襄阳、江佐之地差上多少。

有多少才郎都能大有所为,不能让他们就这样埋没,或者无处可去。

荀彧深知,曹操这么做,几乎可以改变现在的用人形式,曹氏从今往后不会再倚靠士族为官吏。

不光是张邈控制不住地方官吏,他荀氏最大的功绩也没了。

“哈哈哈,”曹操欣慰的大笑起来,顺势走了过来,双手也搭在荀彧的肩上,“文若,有你这番话,胜过十万雄兵。”

“不光兖州交托于你,今年的钱粮、人才任用,我也都会依你之言,各地官吏的任用,最好是由你管辖,如此也能因材施用。”

曹操欣慰的扫视荀彧和张韩,不知为何,总感觉现在麾下文武越发强盛,肩上的担子轻多了。

至少比起当年只靠家族帮扶创业,要好得多,万步道路难,而今无非是脚步越发稳固罢了。

荀彧深感触动,双手拱起而下,朗声道:“多谢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