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坏了,他又开始均衡之道了(2 / 2)

作品:《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我意已决,不能朝令夕改,先锋兵马很快便会到达黎阳前线,明日我就会立即着人商议,发檄文讨伐曹操,你若是心中实在失望透顶,那就请自便吧!”

袁绍说完,嘴角下撇,也不去看田丰的脸色,这话说得决绝,田丰当场愣住不知该如何回应,几次抬手打算再劝说,但又不知说点什么。

这句话的杀伤力很大,在田丰听来就等同于是“可以走了”,但凡谋臣,大多免不了内心自傲,听闻此话,自然宛如遭受重锤打击。

他后退两步,双手也不再拱手执礼,而是无力的垂下,而后道了一声“告退”,转身离去。

走出门槛时,稍稍慢了几步,但最终还是走了出来。

袁绍在后忍不住看了几眼,可心中怒气依旧还在,最后冷哼了一声,没有再说话来缓和挽留。

……

一两日之内,袁绍的先锋兵马快速抵达了黎阳,并且和张郃的驻军一齐调遣排布。

颜良、文丑各占一处要道关城,交接之前已在不断询问张郃寻找到的各处行军要道。

如此情况下,张郃早已明白了这些人来的目的,也明白了袁绍的用意。

果不其然,不到一日,铺天盖地的檄文便从后方而来,发往许都,扩散于天下,袁绍揭露曹操诸多恶行,将他定为与董卓无二的恶贼。

天子在深宫之中,宛如笼中雀,甚至其中有一封,还将曹操祖上数代人,均骂了一遍。

大战一触即发。

河内,西南方向军营,张韩的黑袍骑几乎已到了要被遣散的边缘,而最新送来的命令是,让他们依旧原地待命。

这让张韩瞬间迷茫,甚至有点慌了。

“砰!”

军帐内,张韩直接一锤子砸在了案牍上,本就不坚固的案牍,此刻已分出了裂痕,几乎要断裂。

“你怎么去请的命令?!怎么连个出兵的军令都拿不到?就算是不让我们出征先锋,也应该要和以往一样,给一条自由行军的军令吧?”

“原地待命什么意思?!”张韩自跟随曹操以来,还是头一次得到这种军令。

这不是限制住了吗?

典韦站在张韩身前,像个小媳妇似的缩着肩膀,不服气的嘟囔着囫囵不清的话。

“你说大声点!”张韩没好气的说道,“拿出你平日里扎我心的气势来!”

“俺,俺也不知道呀,回去许都请令,丞相直接就说让俺们待命,荀令君也说利剑当在最恰当的时候出鞘。”

“他们都说自有考量,让俺回来等军令便是,其余的交给曹太守指挥,另外……许都会派遣徐晃、关羽为先锋,率军到河内来。”

“放屁,你咋不敢跟丞相干一架呢!?你就是太怂!!诶?等会儿……谁!?”

张韩骂着骂着,人忽然愣住了。

“徐晃、关羽。”

典韦想了想,应该没记错人,这段时日,丞相接连封了不少爵位,提了许多官吏,刘备的前缀官职都捞了个左将军。

兼任了一个豫州刺史,但同时这个封任官爵的做法,其实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曹操打算把刘备身边的人都任一遍。

于是就顺理成章的以天子名义,给关羽在汉籍拜了一个杂号,可以用诏令来调遣。

张韩这一听就挠了挠脸,狐疑道:“怪不得他最近没怎么管我,原来心思都在别人的二弟身上。”

呸,曹贼。

“刘备肯定会后悔,一旦檄文在许都扩散,他不敢再倾力相助。”

“因为此檄文虽说彼此都心知肚明,乃是为出师而找的理由,但毕竟是将丞相骂作窃汉之贼,而刘豫州到底是宗亲身份,以仁义忠君而自居,他不会出现在这浑水之中,否则战胜战败,他都将立于万劫不复之地。”

张韩思绪快速,飞快的抓住了其中关键。

刘备本是以扶汉立身,仁义为本,这种檄文一旦传遍天下,追随袁绍的士人是会认同的。

那刘备在曹营太过踊跃,他就等于是在袁绍眼中成为了曹党。

一旦许都得胜,刘备就只能一生跟随,不会再有别的出路,毕竟背叛出去,同样要背负忘恩负义之名,为人不耻。

但真要说就此投身曹操麾下,随他走到大业之末……刘备尚且还没能做好这种心理准备。

一旦曹操战败,刘备一生的名声也就毁了。

那关羽现在来前线,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还曹操的恩情!

如果能建大功,他们便算是心中无愧,又可堵住悠悠众口,同时接着檄文之故,故作失望的离去,再寻大业之机。

曹操就算对刘备万般好,两人终究不是能相互收服的关系,这就像是宿命一样。

“对呀,是这个道理,”贾诩在一旁疑惑的看向张韩,并且在等货代他的下文。

毕竟,看懂这道理又没有太大用处,刘备毕竟只是个寄人篱下的名流而已,当然也可算一位仁义宗亲,有半面旗帜的作用。

贾诩心里其实听了这些命令之后,反倒安稳了些,君侯胆子太大了,把他按在原地待命,是双方战力不明时的最佳做法。

虽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这个“知彼”的过程,大多也都是用先锋兵马,小规模一仗一仗摸出来的。

“丞相得了关羽,却立刻以重任用之,怎会这般放心?”

张韩说到这,忽然平静了下来,继而嘴角缓缓扬起,嘿然一笑:“懂了懂了,不死的理由找到了,吩咐下去,咱们准备抗命出击,这次一定能一扫颓势。”

贾诩:“……”

坏,他又开始功过相抵了,这是又想到了什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