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春秋王旗 / 章节正文阅读

凉州辞 第4章 短志(3 / 4)

作品:《春秋王旗

只要少年不招摇不影响到客栈的生意,范掌柜就还是很愿意乐乐呵呵与少年做一做买卖的,毕竟这个孤苦贫寒的少年人历来实诚,送到客栈的东西总是物美价廉,很有赚头。

少年去往客栈的路途必然要经过小镇中心的那座五方亭。

盐官镇本是晒盐的盐场,所以小镇造型四四方方,镇上不到四百户的人家院落都是以原来盐场的盐田为地基,盐田田埂转化而来的纵横街道分南北向和东西向各有七条,又都是以中间位置的那条主街为中线。

两条主街交汇处有一片占地很大的空地,正中位置修建了一座名为“五方亭”的凉亭。

顾名思义,五方亭就是五角五面五根立柱的造型,亭口朝东开,左右两侧的立柱上各挂一块墨底金字的竖匾,合起来正是一副胜迹联。

上联说:“乾坤阴阳,太极生两仪,四象齐聚”;

下联是:“天地无极,五行衍百物,道在万方”。

亭口上方的立檐下挂着一块同为墨底金字的匾额乃是对联横额,内容四字:“五方揭谛”。

有人说五方亭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口横额上的那“五方”二字,也有人说是因为盐官镇的百姓都是从五方汇聚而来的,说法不一,反正各有各的道理,相持不下,多少年都没争论出个确定的结果来。

这座占地极广的十字路口东北角上有个开着一间书铺又在门口摆摊卖书的说书匠,时不时会在卖书之余敲一敲他手里那块惊堂木然后说上一段书。

少年楚元宵从小到大,要是肚子不饿又有闲工夫的时候,偶尔也会去盐官镇那边听那个姓路的说书匠说书。

不受乡邻们的待见,他就一个人远远蹲在听书的人群最外围,津津有味听那说书先生说上一段,不打扰谁也从不主动上去讨人嫌,只远远听着,差不多要散场前先一步自己早早离开,免得受人指指点点,好听不好听的话都不听就是。

也是在这种听书的过程里头的某一次,他偶然听那位路先生提起过,说按照天下规制,像五方亭这类的凉亭多为四六八面,很少听说过谁家有凉亭的亭角是修成单数的,因而眼前这座凉亭之所以修成这样,那是有些仙家讲究包含在里头的……

至于这个讲究到底是什么,那位说书匠好像是刻意卖关子一样并没有说完。

这好像也是那位主要是靠卖书挣钱的说书匠一贯的路数,大概是为了拉拢客人,所以这位路先生每每说书说到精彩紧要处就开始挖坑卖关子,从不说完下半段……

要想知道后来事你就得掏钱买来他书摊上的那些书自己去看。

楚元宵自幼家境贫寒连一双鞋都买不起,更没有钱交得起进乡塾读书的学费束脩,自然也更不会花那个冤枉钱去买本他看不懂的书回来。

所以他也不知道那五方亭究竟为什么会不合规制?又有什么仙家讲究?

……

路过五方亭的时候,少年刚从那位说书匠的书摊前经过,姓路的说书先生还笑着跟他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

少年赶忙也跟着点了点头,与人回礼。

结果还没等他打完招呼走出去几步,迎面就碰上了一个姓赵的少年,锦衣玉带,富贵逼人。

这个赵家少年郎全名叫赵继成,他爹赵裕是小镇上除了那柳朱陈李四大姓的家主以外最有钱的次一等财主中最拔尖的一个。

只可惜赵家发家的年月不算久远,也就是在赵继成他爹这一辈上才算正经脱出泥腿子的行列,所以赵继成这家伙虽然锦衣玉食不愁吃穿,但在如大姓柳氏的嫡子柳清辉、还有朱氏的嫡子朱禛等那一伙富贵公子眼里,他们赵家就只能算是个暴发户,他赵继成也就是活脱脱一个“穷儿乍富脱不了泥相”,不受待见甚至比楚元宵这个顶着个天煞孤星名头的纯粹泥腿子更甚些许。

毕竟贫寒少年那命硬克人不偿命的名头好歹是有些唬人的,可他赵继成却就只有站着挨欺负的份!

楚元宵眼看着那赵家子故意堵住自己的去路,也没有打算轻易放自己过去的意思就有些头疼,他一直不是很明白这个赵继成为什么总爱跟他过不去,从小就是。

他好像也不怕他那个天煞的名头……有事没事路上遇见就总爱寻他的晦气!

贫寒少年有时候闲着没事的时候也会细细琢磨自己到底哪里得罪过这个同龄人?

但想来想去也就只想到过一件事算是个由头,而且还不是自己故意的,只能算凑巧碰上他出丑而已,可那也早都是过去六七年前的事情了,要不是少年记忆力一贯很好的话绝对早都想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