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1979我的文艺时代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百二十五章 作家们的茶话会(2 / 2)

作品:《1979我的文艺时代

听起来,先锋文学似乎很小众,其实不然。这个年代的作家,或多或少都被先锋文学所影响着。

比如创新,又比如打破传统。

他们的写作风格各不相同,但能成名,都是有着过人之处的。

此时,引起交流会上两岸作家激烈讨论的作品名叫《环形废墟》。这部作品是博尔赫斯的第二部小说集《虚构集》里的一篇,是体现博尔赫斯“时间虚无”与“死亡意识”的一篇重要小说。

“这部小说无疑是荒诞的。”刘以鬯首先给小说定下了基调,接着阐述了他的想法,“它的荒诞在于魔法师在梦里创造了少年,知道少年是虚幻的影子,他相对于少年来说无疑是“上帝”。正如小说所言,身为人父的人都关心他们在迷惘或者幸福时刻生育的子女,魔法师也不例外,但是正当他在担心少年踏进火堆会发现自己是被创造出的幻影时,却发现自己踏入火堆时也安然无恙。

关于这段的描述,作品里是这么描述的,“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这样的结局,不正显示了作品中魔法师人生的荒诞性和悲剧意味吗?”

“我倒觉得这部作品对死亡的认识极为出色。”王濛在刘以鬯发言后,给出了回应,“博尔赫斯在对死亡的思考上,充满西方式对人生意义的思辨色彩。在对死亡的认定上,他是悲观的,认为人类的任何努力都不能改变个体最终死亡的结局,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充满宿命论的悲观色彩。而宿命论,可能源自于他受到的佛教学说影响。而在这部作品中,正是死亡给了生命以意义与尊严。”

姜玉楼站在他们的旁边,饶有兴致地听着他们讨论着博尔赫斯作品中的内涵,时间虚无、层次分有以及死亡意识是提到最多的。

其中不乏对于角色描写和写作技巧的赞扬。

可是,这些作家有没有想过,当时博尔赫斯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这么多。只是单纯觉得这么写很有趣,而后人的理解,全部都是带着个人理解的牵强附会呢?

就比如重生前他听过一件轶事,作家阿来在曾经上过撒老师主持的节目叫做《开讲了》,节目中一位来自江苏的女生就问他说平时学校的语文考试经常考到他的文章,他本人是否能够做出这些题目?

阿来也坦言,自己有过非常尴尬的经历,一位朋友的侄女刚好做到他的文章的阅读题,于是请教他。没想到自己信心满满地答应下来后,才发现那些题目自己都不懂,非常尴尬。

而且,这还不是个例,不少作家都碰到过这样的事。

冯先植瞧着姜玉楼站在他们身边若有所思的样子,便问道:“玉楼,你觉得这部小说怎么样?”

姜玉楼愣了一下,“什么?”

他没有料到冯先植会点他的名,他刚才没有想那么多,纯粹是在瞎想。

“你觉得这部小说怎么样?”

喧闹的会场瞬间变得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想听听这个最火最年轻作家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