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湘军大败!前所未有!时代变了(1 / 5)

作品:《篡清:我初恋是慈禧

黑龙江战场,激战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了,双方都给对方一个小小的震撼。

中国这边,是第一次面对如此强大之对手。

整个北伐军,之前和洋人打过仗的,不超过三千人,他们经历的都是菜鸡互啄的国内战争。

一下子,直接被拖入了高端局之中。

如今俄国的军队,已经六万多人,而北伐军是五万余人。

如果只是单纯的哥萨克骑兵,那么战斗力不算高,但这六万多人里面相当部分都是从欧洲调集来的。

所以,一开始中国这边的北伐军直接被打懵了,没有想到这群俄国军队这么凶猛,这么彪悍?

但是……

受到更大震撼的俄国人。

北伐军在前面的阵地上埋了大量的先进地雷,所以导致俄国人的第一次冲锋,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砰砰砰砰……”

北伐军五万人,几乎占了整个国家军队的三分之一,而且有两三万旗人。

所以,攻入京城是一个绝对目标。对于黑龙江防线,他们是没有太过于在意的。

接下来,俄国人开始想各种办法进行排雷。

毕竟上一次英法联军攻破京城实在是太轻而易举,清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弱,太可笑了。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拉扯。

俄军主帅不止一次,在圣彼得堡宫廷上阐述了这个军事目标。

伴随着命令的号角,这群俄国人前仆后继地冲锋,踩爆了一个又一个地雷。

就这样,俄国军队用大量的炮弹,把北伐军这边的地雷全部消耗完了,接下来又开始了全面的进攻。

因为按照计算,想要引爆一枚地雷,可能需要两到三枚炮弹以上。

足足好一会儿后,后面的指挥官才注意到了这遍地的地雷,于是才下令撤退,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不求战果最大化,只求军队不损失。

但也就是这个战术,让俄国主将无比头疼。

也就是说,圣彼得堡花费这么巨大的代价,是要把中国三分之一的领土,直接分离出去。

别管有什么战机,别管你用什么战术,我的军队就一直躲在坚固的堡垒和防线里面打防守。

攻破京城,俘虏皇太后,驱逐苏曳下台,扶持以奕为首清廷中枢,以曾国藩为首的南方势力。

另外,还要逼迫新的清廷中枢承认疆域那边的自立事实。

而且这种新式战争,僧格林沁真的不太懂,也不太擅长。

结果主帅来到战场之后,首先就有些惊呆了。

在圣彼得堡的主流观点,或者说这一次大战的目标,再一次杀入京城。

于是,只能选用最简单的办法,炮火洗地。

不但之前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彻底收入囊中,而且还要把吉林,盛京,黑龙江等领土,割让一大半。

因为中国军队的防线实在是……太专业了,太难啃了。

在来之前,他对中国的军队充满了蔑视,这在欧洲也是主流。

僧格林沁以前打仗,很喜欢冒险。没有太大的耐心,就是勇敢。否则历史上也不会被张宗禹设计孤军深入,被弄死。

这一次的俄军主帅不是东西伯利亚总督了,而是直接从欧洲那边调过来了,他也是在不久之前才到战场上的。

而这一次,俄军用六万多兵力再一次攻破中国的京城,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军令状了。

他脑子里面只有一个念头,守,守,一直守到苏曳到来为止。

但是等到了晚上休战之后,中国这边很多工兵又去前方阵地上,把地雷埋了下去。

上一次英法联军出兵三万,但实际上只用了八千人,就杀入京城。

炸死了一堆又一堆人。

僧格林沁不由得发出感叹,可惜啊,九江那边产量还是不高,否则有海量地雷的话,就完全可以进入消耗战了。

而且,俄罗斯军队的物资都是万里而来,这种拼消耗划得来的。

这是大清的本钱,千万千万不能折损在自己手中。

关键是这战壕挖得太专业了。

所以,他的方针就苟。

而现在,他成为了最谨慎的主帅。

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大量的牲畜去踩雷,但这里是西伯利亚,不管是大量的狗,大量的羊,都非常珍贵。

这个防线规模?也太惊人了。

用大量的火炮,将整个阵地狠狠犁过一遍,把大量的地雷提前引爆。

延绵几十上百里的防线,不计其数的战壕,不计其数的铁丝网,不计其数的暗堡。

何止是战壕专业?暗堡,射击位,火炮阵地。

哪一个,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甚至,克里米亚战场的防线,都没有这么专业。

苏曳用了几百万两银子,用了一年多时间,动用了近十万人挖出来的防线。

等到地雷耗尽之后,俄国主帅觉得这一次可以大肆冲锋,可以一举击溃中国军队了。

结果……完全不起眼的铁丝网,给他们带来无比巨大的麻烦。

在几年前的苏州战场上,苏曳就采用了铁丝网战术,那个时候还不是真正的铁丝网,就已经收获了奇效,太平军深受其害。

但在世界战场上,要到1898年,铁丝网战术才会真正出现在战场上。

而现在,苏曳让他提前出现了三十几年。

在坦克出现之前,铁丝网简直是步兵的噩梦。

如今,也成为了俄国军队的噩梦。

而北伐军,也从一开始的慌乱,渐渐淡定了下来。

因为他们发现,洋人虽然厉害,但也不是天兵天将。

而且,苏曳王爷参谋部部署的防线确实牛逼了。

部署的时候不觉得,真正打起来,发现真的厉害。

僧格林沁也松了一口气,按照这样下去,至少撑到苏曳北上应该没有问题。

……………………………………

武昌!

曾国藩,彭玉麟等人,收到了一连串的噩耗。

海战,苏曳大获全胜。

美国海军退回到日本了。

而俄国海军,也撤退海参崴基地了。

苏曳舰队杀回了长江,然后对湘军的水师进行了千里追杀。

短短十来天。

苏曳的海军彻底夺回了整个长江的航道权。

湘军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水师力量,折损了大半,剩下的残损水师力量,也龟缩在了武昌,需要陆军的保护。

在夺回长江航道权后,九江经济试验区立刻恢复了贸易。

之前就已经判断,这一战关键在长江航线。

湘军总共构建了三个防线,把重兵部署在安庆、武昌,重庆三个重镇。

而这三个重镇,就是完全依靠长江水师串联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