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进退有据(1 / 5)

作品:《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朱元璋确实很快就知道了那一番谈话,却并没有生气,而是找到朱雄英谈了许久。

没有人知道他们具体谈了什么,只知道事后朱元璋下旨:

着太孙摄礼部、国子监、鸿胪寺事务……三衙官吏悉听调遣,不得有误。

这个任命相当突然,太孙才十五岁,且还未组建自己的班底,这时候就摄政务实在有点早了。

但随即大家就很平常的接受了这个认命。

朱雄英虽然很少露面,但之前南方除虫害、安抚蛮夷部落、上书摊丁入亩等政绩,实在太过于突出了。

属于已经证明过自己的能力,获得了百官认可的。

且他还天然拥有军方和勋贵的支持,摄政务就显得很正常了。

当然,在百官看来,此举更多是让太孙观政,并不会做出什么改变。

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陛下和太子在为太孙铺路。

要知道,国子监掌管天下学政,礼部掌管科举,是培养后备人才的地方。

太孙统摄两衙门,可以更好的聚拢人才,为将来打基础。

如果放在别的朝代,他们肯定不会这么想。

那些皇帝防太子和防贼一样,怎么可能会让继承人掌管后备官吏选拔。

但大明朝不一样,任谁都能看得出来,皇帝和太子那真的是父慈子孝的典范。

皇帝生怕太子能力不够威望不足,天天给他加担子。

太孙的情况也类似,早早就开始崭露头角。

现在为太孙铺路虽然早了点,可也完全符合皇帝和太子的行事风格。

然后,就有很多官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好好表现。

此时入了太孙的眼,那就是潜邸旧臣,将来必获重用啊。

蓝玉等坚定的太孙党,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纷纷放话出去,谁敢阳奉阴违糊弄太孙,他们就和谁没完。

陈景恪却比一般人知道的更多,当他看到这条任命,就知道朱元璋妥协了。

都不用想就知道,定然是因为朱雄英。

在这种事情上,谁说话都不好使,只有朱雄英才能让朱元璋去冒险。

此时他无比庆幸,还好自己一开始就抓住了朱雄英。

这些年又悉心教导,让他成了材,现在总算是有了成果。

——

朱雄英上任后并没有直接就大动干戈,而先花时间全面了解了三衙的运作模式。

这让一众文臣更是喜上心头。

这是太孙谦恭礼贤下士的表现啊,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君主。

之后朱雄英并未插手礼部和国子监的事务,而是先对鸿胪寺下了手。

他带人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宗藩规则。

说是宗藩规则,实际上就是外交准则。

在这里他将外国划分为两类五种。

第一类是藩属国,第一种是亲王藩属国,第二种是异姓藩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