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15章 末路尽忠(2 / 2)

作品:《靖难攻略

关于他回到漠北后具体做了什么才成为大汗,朱高煦没看过这方面的史料,但他可以确定的是,本雅失里成为大汗后,蒙古人才大规模入侵大明北疆,继而让朱棣下定了北征的决心。

这中间的时间跨度,差不多有十几年左右的时间。

这十几年里,可能蒙古人也入侵了大明边疆,但规模应该不大,不然朱高煦应该能记住。

既然规模不大,那就说明北边是极为稳固的,自己去吉林船厂反而是捡了一个漏。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对老朱所说的承诺仔细想了想。

以吉林船厂起家,这是朱高煦没有想到的,他原本以为会是老朱之前提及的开平卫,却不想直接跨越了两千余里,把自己丢到了东北吉林去。

吉林的情况他清楚,比作为元上都的开平卫,吉林船厂的情况差了不少,各项基础都等同白地,只能靠辽东都司接济。

朱高煦倒是想要移民,但对于眼下的吉林船厂来说,现在搞移民过去就是负担,他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吉林船厂有舟船数十艘,军匠户一千三百余户,六千余口人,但仅有两千余亩地……”

朱高煦如数家珍的说出吉林船厂的情况,对此朱元璋也并不奇怪,因为他知道朱高煦几乎能做到过目不忘。

“吉林船厂的家底薄,面对的压力大,正因如此朕才派你去。”

朱元璋说着自己的原因,朱高煦也颔首沉思,几个呼吸后才继续说道:

“吉林船厂的兵卒少,我需要三百独身的各类工匠,和一千能与我同去吉林船厂的兵卒。”

“此外,我还要三百匹秦马,上次帖木儿朝贡送来的大食种马也要二十匹。”

“吉林船厂苦寒,冬季长,我得备足足够一年吃的存粮,以备随时出兵围剿西阳哈。”

“另外我对海西、东海女真不甚熟悉,所以需要爷爷手下的一个女真太监,那太监叫亦失哈。”

他很快将他所需要的东西说出,但面对他的要求,老朱却砍价道:

“三百独身的各类工匠可以给你,但火器的不行,其它的你拟个条子给朕阅览。”

“一千兵卒太多,最多给你五百人。”

“空闲的秦马没有那么多匹,顶多能调二百匹给你,另外再补三百头挽马给你,至于大食的种马倒是可以给你二十匹。”

“最后的粮食,朕会让辽东都司在每年春季雪化后一次性给你运足够吃一年的粮食,但只按照船厂账面的人数配给。”

“至于那个奴婢,明日我让他搬出宫去你院里,你拟的条子和所需的东西也可以让他传阅给朕。”

朱元璋知道自家这个孙子不是好相与的主,若是放开粮食这一条,恐怕他会通过一些手段移民,亦或者招收夷丁。

这么一来,如果还答应给他备足一年的粮食,恐怕他会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好”朱高煦没有讨价还价,因为他知道老朱始终还是防着自己的,即便吉林船厂那地方很难做大。

不过即便如此,他却还是看向了院门:“孙儿想要羽林左卫戌字百户。”

朱元璋没有直接答应,而是低头看着火盆:“他们若是愿意与你去,那便准了。”

闻言,朱高煦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倒是老朱见他不说话,反而问道:“你手里,可还握着其它地方的矿图。”

“目前未有,得回去看看古籍才能知道……”朱高煦自然不会承认,因为日本的矿图他还圆不过来。

“嗯……”见他这么说,朱元璋颔首,并在片刻沉默后询问道:“去了吉林船厂准备如何做。”

不知道怎么的,今日的朱元璋格外多话,多得便是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烦,可却忍不住询问。

对于他的询问,朱高煦简单整理了一下思绪:

“具体的需要去了才能知道怎么做,但大抵要过去整顿兵马,开垦荒田,修建堰塘堤坝和水渠来灌溉农田。”

“吉林船厂的春种在四月,我在南京开春后赶去,应该能在二月下旬抵达。”

“忙完春种,孙儿准备让亦失哈带兵去与海西女真的一些小部联系,获取西阳哈驻地具体所在的方位,探明他的部众几何,兵卒几多。”

“在探明这些的时候,孙儿会好好练兵,等待收拾西阳哈那奴酋。”

朱高煦对如何治理吉林船厂很有条理,这点朱元璋很满意,心里对他出镇吉林船厂也安了些心思。

不过在爷孙二人谈完了这个话题后,又都双双沉默了。

他们坐在这里,不仅是为了谈事情,也是为了等一条消息,尽管那条消息是他们都不想看到的,但却不得不等。

等待是煎熬的,朱元璋重新拿起了火钳,心不在焉的摆弄着火盆里的煤炭,目光看着那烧到发红的煤炭,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相比较他,朱高煦也在转移注意力,他将自己的注意转移到了如何开发吉林船厂上。

他不懂怎么制造蒸汽机,也不懂怎么制造无烟火药、后膛枪等军事利器,因此他如果真的要凭借吉林船厂起家,他就必须依托眼下的知识,好好规划吉林船厂,让它能撑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班底。

在他所了解的知识里,明朝是一个传统农业经济的时代,而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方面对他来说有两大不利因素。

第一是当地冬季漫长,田亩只能实现一年一熟,耕作期短,耕地的季节利用率低。

以他对后世吉林的了解,后世的吉林冬天一般都是从农历十月初到第二年的三月初,一年冷四到五个月,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二三十度。

后世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所以这个时代的吉林更冷,冬期会更长,有可能达到六个月,也就是一年中有半年都处于冬期。

这一点对于他想要开发吉林船厂的农业有着很大的自然阻碍,而且他能耕种的作物只有蜀黍、小麦、大豆这三种,水稻还需要实验后才能看看能不能种植。

以上的这些,是他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至于第二个难题,是东北当地的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当地抗旱防汛能力极弱,很容易摧毁一个农耕组织。

朱高煦记得明末小冰期时,东北地区就因为气候问题爆发了洪涝,许多女真部落的农田都被摧毁,努尔哈赤也遭遇了多次灾害,所以逼迫他加快建州女真统一。

尽管明初的气候相对稳定,但一个完善的水利设施对于农耕文明来说,那是绝对旱涝保收的存在。

吉林船厂所处的会宁路虽然在辽金时期是一个富庶的地方,但伴随着蒙古人的屠刀,当地的大部分建筑物早已消失,只有一些无法摧毁的小石堡被残存的海西、东海女真人利用起来,结成一个个小部落。

想要旱涝保收,自己就必须在吉林船厂恢复当地的水利设施,不管花费多大力气也要弄出来。

既然想要快速的修建堰塘堤坝和水渠,水泥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以上的这两点因素能解决,那自己或许就能依靠吉林船厂起家。

心里有了把握,朱高煦也就没有那么压抑了。

“陪我走走。”朱高煦刚想通一部分关键处,朱元璋便坐不住的站了起来。

朱高煦起身陪着朱元璋在前院散步,只是几步路,朱高煦便再度想到了后院的傅友德。

他很希望傅友德能挺过去,希望这一夜只是虚惊一场。

可是每当他看到朱元璋的背影,他便不得不打消这种念头。

傅友德今日不死,日后还是会因为其它事情而死,只要他与朱棡的姻亲关系还在,他始终会被卷入朱棡争储的泥潭中。

与其被牵连致死,倒不如现在了结了一切。

尽管这有些残忍,但这才是傅友德最好的结局。

兴许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刚才才会与自己说那些话。

只要他死了,老朱就有办法解决他遗留的问题,而傅家的人也能活下来,并且还可以保留官职,享受富贵。

只是在他看来,自己或许成了日后会祸乱他家的那不安人……

朱高煦想到了傅友德的最后一句话,也想到了先前老朱问自己的话。

他有没有想要利用傅家人,他比谁都清楚,但他依旧说了谎。

来到大明之后,他好像也潜移默化的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他想好好活着,就只能以这种处事方法生存。

在这里,他没有资格做自己,哪怕是自家身为皇帝的爷爷,也会遇到身不由己的事情,何况自己。

朱高煦看向了老朱的背影,那背影略微佝偻着,肩上似乎担着很沉重的东西。

他确实是皇帝,可他与自己一样,很多时候都没办法掌握自己。

望着那背影,朱高煦沉默着。

他本想说些什么,可这个时候他后方的长廊传来了脚步声。

在那声音出现的第一时间,他们爷孙二人不约而同的停下了脚步,心里都有了预感。

带着那股预感,他们僵硬的侧身转过头去,所见到的是提着灯笼走来的一名颖国公府家丁。

他没有过多言语,脸上也没有悲伤,只是走到朱元璋这对爷孙身前躬身作揖。

“陛下,颖国公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