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唐时明月宋时关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百八十二章 方针要调整(2 / 4)

作品:《唐时明月宋时关

坦白说,是有些冒险的,因为要说服很多北周过度到宋的武将,他们以前对周世宗柴荣的国策可是坚信不疑的,因为柴荣也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

不过赵普这个人,还是有些治国相才的,除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都是他直接参与、提计策外,还提出了十二字方针“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帮着赵匡胤收回各大将军手里的兵权,深得赵匡胤的信任。

赵匡胤坚定地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

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完善制订出来。那就是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

在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采用了赵普之计,罢了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削了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其它虚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于是武臣藩镇失去拥兵弄权的基础。

另一方面,朝廷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之制。

在地方,朝廷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献或大事,需要联合会签有效,通判为皇帝督察知州的耳目,这样皇帝能及时监控地方官员。

这些策略,都颇得赵匡胤的认可,所以,今年初,赵匡胤便罢了后周过度在宋的的范质,王溥、魏仁浦的三位宰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独揽朝廷的相权。

赵普回道:“臣以为,先南后北的策略没有问题,只不过,蜀国中途发生了变故,很可能跟蜀国出兵的策略,以及带兵的人有关系。这个蜀国二皇子孟玄钰,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之外,没有想过蜀国还有懂用兵之人,导致伐蜀受阻了。”

赵光义对蜀国的事情也多有上心,此时疑惑说道:“这个二皇子孟玄钰,以前从未听闻,他有如此强的带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