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历代王朝更迭 / 章节正文阅读

第56章老子的生平事迹(2 / 3)

作品:《历代王朝更迭

回到鲁国以后,孔子的学生们请他讲解从老子那里学到的知识,孔子面露欣羡之色,动情地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见弟子们注视着自己等待下文,孔子又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周敬王三年(公元前517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聃早已预见周大势已去,决定离宫归隐。他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他骑着一匹青牛,只身前往西域。要到西域去,必须经过一个关口,即函谷关,两面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对峙,中间有一条深险波折的羊肠小道。

一日,守关的长官尹喜到城头瞭望,见辽阔碧空中一团紫气自东冉冉而来,便料定今日必会有圣人到来。尹喜也是好学之人,希望能问道于圣人,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果然,没过多久,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青牛缓缓而来,风度非凡,细看原来是老子。

尹喜亲自打开城楼上的大厅,请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个不停。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见黄土平原延伸到天际,苍苍茫茫,没有尽头。函谷关地势险要,路上人来车往,一目了然。

尹喜恭敬地对老子说:“我仰慕您的道德学问,想拜您老为师。”老子道:“我已老了,腹中空空,没有什么学问,怎么好意思开口教人呢?”尹喜见他推脱,便很客气地告诉老子要想出关,必须出示官方的通关文书。老子本是辞官归隐之人,自然没有什么通关文书,顿时十分为难。

尹喜见状,忙殷勤地说:“如果您能将您的学问道理著录下来传给我,弟子自然放老师出关。”老子无法,只好接过尹喜递上的笔,一口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五千个字,这就是后世称为《老子》的一部书。因为这书上篇开卷谈“道”,下篇首章谈“德”,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之所以自著五千文,一方面由于关令的“胁迫”,另一方面也是知音难觅。尹喜拿起老子写好的书稿,认真拜读,最后决定放弃官职,与老子一同出走西域。从此以后,老子飘然远去,不知所踪,消失于历史茫茫的烟尘之中。

老子的爱好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分《德经》和《道经》两篇,是我国现存的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这部书在春秋时期被称作《老子》,道教兴起以后被尊为经典,故而被称为道德经;因为这本书只有约五千字,所以又被称为《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本书共八十一章,字数虽少,却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内容,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成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据说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居,便请老子留下著作,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这就是老子传世的唯一著作《道德经》。国学大师胡适曾经评价老子为“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也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道德经》中还蕴含着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提

(本章未完,请翻页)

出的“无为而治”观点是历代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无为而治”主要是针对政治上的“有为”而言的,在老子看来,“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防禁越多,人民越陷入贫困;法令越森严,盗贼越增加。统治者征收大量赋税,造成人民饥饿;统治者越是强作妄为,人民越是难以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