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枪剑对决(3 / 3)

作品:《诸天万界蹭气运者

陈真笑着解释道。

吴大虾:‘嘿嘿……小弟我也正是以此判断的,此二人太阳穴高高鼓起,显然都处于暗劲境界,至于谁强谁弱,还真不好说。不过就下盘功夫来讲,这李正林似乎要略胜一筹,所以小弟就选他了。’

‘尼玛,好像还真是这样,霍爷我肿么就净想着一寸长一寸强去了?’

霍殿阁童鞋回忆了一下方才二人在台下行走时的行走步伐,还真发现这李正林的下盘功夫要略强于王仲能。

原来,这武林中有句行话,叫做‘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说的就是这下盘功夫的重要性。

以形意拳为例,此拳脱枪为拳,用的是趟步纵劲的贯穿拳势。第一拳劈拳,就含着寸步、垫步、过步、践步的组合变化。

发拳如扎枪,身势整合如一,又含着拦拿埋伏,是开路手法,所以随便一动就能带动起相当的力道。

形意打人是以过程打人,如枪之贯穿,马之崩撞,落步人翻,而不是落步二次发力。是为打人如走路的道理。

又讲究“拳打三节不见形”,追求暗劲暗打,打人即如走路一般,自然从容,是境界上的形容。

拳谱有言——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向,起落似箭躜。又有: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横行,掌心力从脚底印,一指霹雳万人惊。

当然,说到这儿,又有哥们儿表示不服了,你丫又特么忽悠,人现在即将进行的是一场兵器对决,跟拳法有个锤子关系啊?

针对这个问题,本扑街只想说,兵器不过是肢体的延伸,你丫手眼身法步都没练好,说句难听的,给你把兵器真打起来,没准儿你能把自个儿给削了。

这就好比一个小孩儿,还没学会走就学跑是一个道理。

说着又扯远了。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话说这哥仨在统一意见以后,立马来到这马二娃开的临时盘口来,直接也下注二百大洋,买了李正林胜出。

哥仨刚下完注,这擂台上的较量就正式开始了。

且说这台上两人在各自报完姓名来历之后,就开始游走起来。

约莫过了有三五息功夫,这手持大枪的王仲能就率先发动进攻了。

至于为什么是他先发动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他用的是长达九尺的长兵器,这长兵器嘛,讲究的就是一寸长一寸强,他要不抢先手,让李正林近身的话,那就是以己之短,攻敌所长了。

须知这武林中,除了一寸长一寸强之外,还有一句话叫一寸短一寸险。说的就是在长短兵器的较量中,一旦让短兵器一方近了身,这长兵器一方就失去了优势,这面临的局面自然也就凶险了。

这王仲能一路杀进半决赛,自非庸手,正因为深知这些武学常识,他瞅了个空当,脚趾抓地一蹬,脊椎大龙犹如大弓一弹,后手一送,‘唰’的一声,一式‘青龙出水’笔直扎向李正林。

李正林早有准备,见他大枪扎来,忙将身一侧,不退反进,一个趟泥步略呈弧形向前,手腕一翻,瞬间使出一记翻格,剑刃由斜上方‘唰’的一声,划破空气,向下格向王仲能手腕。

王仲能自然识得厉害,李正林这一下连消带打,根本不与他的长兵器接触,直接就攻其必救,这就迫使他不得不变招应对。

这王仲能忙将前手向后一撤的同时,脚下也速度向后撤步,于间不容发之际,避开了这断腕之厄。这距离甫一拉开,立马使了个拔枪法,将那九尺长枪向外一拔,‘叮’的一声,堪堪架开李正林的长剑,紧接着顺势使了一记‘上平枪指南针式’,枪尾略朝斜下,枪头‘嗖’的一声,扎向李正林脖颈处!

好个李正林,就在这枪头距他咽喉还有三两寸时,将身一斜,脖颈稍偏,险险避过那长枪的同时,左臂一抬,顺势抓住枪身,右手手腕一翻,长剑由上向下一点,一式‘凤点头’,还是闪电般点向王仲能握枪的前手手腕。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