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误会(2 / 5)

作品:《穿梭致富从1985开始

这边人均土地面积其实不少,但是有一句话,十年九不收,就是说的这里。

主产的是荞麦,粟米,小米,旱稻,豌豆,土豆。

可以说是土豆养活了黄土高原的这些人。

条件艰苦也造就了状元县的称号,在这里的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想要走出这个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只有读书一条路。

在以前的时候,这里空中俯瞰下去,是一片黄色,不过在现代,伴随着气候变暖,大西北的降水量越来越多,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绿色。

今年这边种植面积也是最大的,因为没有一个公司敢保底给价格让农户种黄豆。

北疆种业公司与当地农户签订的合同是保证每亩收入二百块……。

哪怕是在零三年,一亩地收入两百块,也是很低很低的了,但是这里的农民积极性很高,当然也不单独是因为给每亩两百的保底收入。

更多的是因为这边的水窖,大部分是何贵当年捐助修建的。

水窖就是把雨水储存在一个地窖里面,这也是为什么西北很多房子的房顶全部四周朝院子中间走水。

因为这些水就是大家需要的,就这水窖里面的水都要计划着用。

这里干旱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据说在以前这里的人一生只是洗三回澡,出生,出嫁,死亡,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的走,这也代表了大西北人的淳朴心理。

电视剧里面演绎的一罐清水就可以引起一个家庭剧震,这是真的。

今年天气也不好,大家都习惯了,丰收的那一年的话收割农作物会收割到过年时候,因为地多。

“啧啧,这奇了怪了,这大豆啊,晌午看着要死了,我还说今年白拿三千块呢,没想到居然居然还结果了。”九里湾乡下的一处村庄里面,几名老者在一颗白杨树下,一边抽烟一边闲聊着。

“嗯嗯,恁就是不死,下午看着好些了,第二天一看,又活过来了。”

“现在好了,最干旱的日子过去了。”

“不过产量不是很高,一亩二百斤我看都悬。”

“你那边向阳的地,产量低一些,我们那边背阴的估摸着有三百斤。”

“这就不孬了,看看那些种荞麦,豌豆子的,啥也没有,早就旱死完了。”

“咦咦,陈大你个驴日的,提溜的啥玩意?”几人看着一个老汉从沟壑下面冒出来,手上还拎着几个东西。

陈大咧嘴一笑:“这些驴求货,跑地里面吃我的豆子,被我下夹子……。”

陈大一边说,一边就拎起手里的东西,原来是老鼠,这边的老鼠与南方的不一样,浑身就像是兔子毛发一样,但是有个长尾巴。

又不是高原鼠兔,鼠兔尾巴短,就是一种老鼠。

“陈大,你晚上没求了呢,下酒菜有了。”另外一个老汉开口说道。

“哈,那是,那是,我那几坡地,今年要弄个几千斤豆子。”

这边的农户很多都是一片山坡上所有地都是一家的,有些距离远的甚至是一片山,多达一二百亩的都有。

前面说了,这边有句话是十年九不收,还有一句是一收吃十年。地太多了,导致了一旦雨水多一些,那么收粮食几口人要收到接近过年,收两个月时间。

“是咧,就是不知道今年啥价格,上次我问了一下,县里面豆子便宜的很了,说什么今年豆子就这个行情。”

“有的收就不错了,看看咱村里一些没种豆子的,荞麦,豌豆子都没收了,就土豆还可以。”

现代西北依然是土豆的重要产地,这也是为什么咱们要把土豆列为主食之一,因为已经有很多很多的百姓,把土豆当着主食了。

并且吃的也很简单,一般煮一锅然后沾辣椒面盐巴吃,当然现代生活好了,米面什么的也是有的,只是都节约习惯了。

苞米这种玩意在这边反而种植的不多,苞米其实需要的水份不少,并且不耐旱,只有靠近黄河,以及靠近甘南,陕南地区才行。

平坝河谷地带也可以。

“倒也是哈,人心不足,人心不足。”

“走了,回去弄点火葱把这些货焖了,美的很啊。”

“明天我也去地里面看看,现在这些祸害就指着咱们的豆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