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百七十八章? 稳了!(2 / 2)

作品:《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熊文庆也很赞同柳铭淇的话。

身为京畿总督,现在总揽山海关以及河北军务,他当然知道柴米油盐的重要。

那些一味只是理想化的人,如果不重视这些基础的常识,那么一定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只有粮食充足了,粮饷给够了,各种物资齐备了,那么大康军队才会更加勇猛的保家卫国。

至于和大康交易的,会是一些身份诡异的百济海商,甚至有可能是海盗,那也完全不是问题。

……

柳铭淇和熊文庆在船上闲聊的时候,京城里面已经欢声一片。

城里到处都是帝京府衙役们敲锣打鼓后的叫喊声音。

“捷报!大捷报!”

“既锦州城大捷之后,我大康军队里应外合,在宁远城下击溃室韦军队二十万!杀伤十几万,生擒两万多人!”

“经此两仗,室韦在辽西走廊已经死伤超过四十万人!我大康军队万胜!”

“辽西走廊危险已经完全解除,自此我大康东北边境再无危险!”

“大家不用再担心啦!我们京城是安全的!放心好了!”

“……”

“噼里啪啦……”

不仅仅是有衙役们的报喜声音,高兴的居民们,嗯,应该是富豪们、贵族们,都纷纷在自家门口点起了鞭炮。

尤其是裕王府和德王府,还有他们的店铺门口,那叫一个放得响亮爽快啊!

人们走过那些店铺时,都差点耳朵没有被震聋掉。

但大家却没有半点怨言,反而是兴高采烈的跟着欢呼。

他们压抑了这么久,眼看着国家的四面八方都被敌人攻击,这种憋屈和难受,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特别是京城民众,他们向来觉得自己是天子脚下的人,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主人翁”感觉。

大康如果灭亡,他们会感觉非常伤心。

现在短短的五天之内,一口气来了两个特大喜讯,大康最强大的对手室韦,丢下了四十万条人命,灰溜溜的跑了,这真是很让人扬眉吐气!

这样的快乐,比起一个月之前江南传来的喜讯,更加让人感到欢喜鼓舞。

毕竟大家都晓得,倭寇即便是能横行一时,却又不可能长久的霸占江南。

唯有室韦这样的超级恶虎,才有着鲸吞整个天下的野心和实力。

如今室韦损失惨重的败退,边疆又能安稳五年、十年了。

意味着大家又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当然了,现在他们还不算完全的安全。

因为就在隔了一个陕西的甘肃,回鹘和西羌的三十万大军,仍旧在和大康军队僵持着,不断进行着小规模的战争呢!

虽然因为有众多名臣武将在把守着关卡,他们两军没有打进来的可能,但那么多的人就在旁边,还是让人有些膈应。

说西羌和回鹘不能打进来,倒不是说京城老百姓太过盲目自信了。

而是除了甘肃之外,陕西已经陆陆续续入驻了二十万的大军,把守着每一个城池和交通要道。

西羌和回鹘就是再怎么的厉害,他们打通这些关卡需要花费的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

一个月后是什么日子了?

都十月份了!

京城差不多都要开始下雪了!

他们在这个时候来攻打帝京城,打不下不说,还更容易被大康军队死死的困在京畿地区。

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想要逃跑撤退都没有办法!

所以就凭借着这个,大家都明白,实际上西羌和回鹘的撤军就在最近十天半个月了。

既然如此,那还担心什么?

也就是室韦如果占据了宁远城和锦州城,便会在那里扎根下去,把这些地方变成自己的地盘,从而更加威胁到大康的腹部。

这才是最让人害怕的。

不过现在这样的担心没有啦!

在德王殿下,哦,不,在临时太子殿下的坚守下,在廖总督、熊总督、完颜大将军、方大将军、李大将军等等名臣武将的齐心协力下,室韦这头恶虎被狠揍之后逃跑了!

说起了这么两场战役,不知道怎么的,哪怕是今天才发布出来的宁远城之战结果,就已经在茶楼、在花楼、在书坊里面被谈论得眉飞色舞了。

各种小道消息和猜测到处乱飞,反正失去了压力后,京城人嘴皮子碎,喜欢吹牛的毛病就又上来了。

甭管自己听到的是什么,经过了一番艺术加工,那就成为自己的东西,我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我就是消息之王!!

“嘿,你们不知道吧?德王殿下当初可真是豁出去了啊!”

“那可不是?眼看着敌人就要绕过锦州城,去联手攻下宁远城了!他也不能什么事儿都不做呀!只能把皇上秘密给他的那些依仗、天子节、假黄钺等等拿出来,这才逼得室韦的皇子拼命进攻锦州城,想要俘获我大康的太子呢!”

“嗯,但是勇气不是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廖总督、张大人们。”

“还有最重要的方大将军!他可真是够拼命啊!敢率领两万人走十万大山!!没有了他的奇兵,廖大人怎么敢孤投一掷突袭室韦军队呢?”

“嘿嘿,你这就不懂了吧?随着德王殿下上战场的,可有方大将军的独生子呢!为了自己的儿子,他有什么不敢拼的?”

“这说得也是!”

“不过这一战还是不如宁远城精彩呀!你们想想看!两位总督,三个禁军九卫大将军……十万大军都参战,那可是多么雄伟壮观的场面呀!”

“瞧你这样,好像你真的知道什么似的?”

“那可不是?!我叔叔的阿姨的侄子的二外甥的妹夫就在宫里当侍卫!我告诉你们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