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黄天之世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七百零二章:随云入渊(3 / 3)

作品:《黄天之世

益州的土地、矿山、森林基本都由本地的世家豪强所占据,所控制,世家豪强掌握相当规模的私人武装,因此益州的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的依附着这些世家豪强。

益州军的组成,底层的军卒基本上都是那些依附着世家豪强的百姓。

而各家的私兵基本都被安排成了低级军官,或者单独编连成军,而各世家豪强之中的重要族人基本上都是中高级的将校。

其实益州军的普通军卒也是属于可以争取的行列之中,他们和豪强世家的利益其实也是处于对立面。

只是要化解益州人和东州人之间的仇恨是一大难题。

但是问题再难也能解决,也必须要解决。

益州有数百万的益州人,但是却只有十数万东州人。

以后治理益州,要维持益州的稳定,那么成都城中这三四万益州兵便不可以轻易擅杀。

这也是为什么许安当时不趁势一鼓作气击溃益州军,还要给任宪留下喘息机会的主要原因。

任宪逃走自然是最好,他便可以慢慢的去招降这些益州军。

当初许安攻占关中,入主长安之时,皇甫嵩等人撤离匆忙,很多的文书被保留了下来,这其中便有关于益州人口的记录。

从光和二年(179年)算起到中平五年(188年),这九年的时间里,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巴郡等郡国遭受两次大规模破坏力极广的战乱。

桓帝时就有板楯蛮夷多次叛乱,到汉灵帝时期的光和二年,巴郡爆发叛乱,叛军一路打到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和汉中郡。

光和二年十月汉灵帝以御史中丞萧瑗都督益州兵力讨伐,结果连年不能平定,以至于州郡连年苦之,最后靠怀柔政策,一直到光和五年叛乱才渐渐平息下来。

光和七年,中原黄巾起义,秋七月,巴郡张修反,寇郡县,拉开了益州起义的第一幕。

中平五年,马相、赵祗起义,又波及巴郡、犍为、蜀郡、广汉郡等郡国,斩杀益州刺史郗俭,而同时板楯蛮夷也再次叛乱,寇掠城邑。

犍为郡、巴郡、越嶲(xi)郡,这三郡本来人数众多,永和年间统计时,加起来有两百余万人。

虽说汉时统计人口这其中较为复杂,数据也有偏差。

《巴郡图经》记载,永兴二年(154年)有口百八十七万五千五百三十五,也就是有一百八十七万余人。

而在永和年间(136年-141年)记载却是“口百八万六千四十九”,只有一百零八万余人,数年的时间没有战乱,但是人口却是相差了近八十万。

但是这现在许安也没有什么手段可以马上清查人口,根据长安留下的文书,三郡如今只余下一百余万人。

被困在城中益州军里的普通百姓多是这三郡中人。

若是将这三四万人全都斩杀,那么三郡之地说家家披麻,户户戴孝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城邑乡聚必定是皆要悬挂白蟠。

这些益州兵最好是引为助力,而非是全部屠戮一空。

“传令给雷铜还有吴班的时候,语气要强硬些,若是有不从者,立斩。”

许安没有回头,给马超轻飘飘的丢下了一句话。

东州兵和益州军的矛盾已久,但是天大的矛盾,也必须要压下。

要想好好治理益州,对于黄巾军来说,东州人和益州人缺一不可,这其中的平衡需要许安好好的把握。

城外的纷争其实不需要担忧,胜利者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当黄巾军抵达成都而东州兵和益州军海没有分出胜负之时,黄巾军便已经是稳操胜券。

益州消息闭塞,益州军的骑兵还停留在以前的旧时代,根本没有装备新式马具。

而黄巾军的骑兵武器和装备早已经是领先了益州军一个时代,更不用提这些能够跟随着许安一路南下的骑军皆是五营骑军之中百里挑一的精锐了。

成都之战,从一开始结局便已注定。

凉风吹袭而过,许安抬头仰望着漫天的繁星,伸出了双手感受着吹拂而来的凉风。

猎猎的旌旗声从城下身侧传来。

飞龙离天,随云入渊。

潜龙在渊,随云上天。

大林龙出值天河,四库土全居九五。

这后世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之地,已是太平道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