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我的深海渔场 / 章节正文阅读

551 野生大黄鱼的传奇历史(2 / 3)

作品:《我的深海渔场

在许多沿海地区为了保证渔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他们所认为的种群繁衍,将大量养殖的大黄鱼野放。

这种行为可以说就和某些群体所谓的功德放生一样,不仅不会起到保护野外种群的目的,甚至还会给它们带来巨大的危机。

人工繁殖的大黄鱼因为长期近亲繁殖,身体普遍出现严重的畸形,而且因为数代都在人工繁育的环境下生长,它们的免疫力也要大大低于野外种群。

这些人工繁殖的大黄鱼被放归野外后,它们不仅会对野外大黄鱼的基因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会将许多疾病带给野生种群,因而更进一步的让野生大黄鱼种群出现劣化和基因衰退。

可以说时至今日,虽然人们对环境和动物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大黄鱼的野外种群数量,却依然看不到有效的保护的措施甚至方案。

对大黄鱼的保护,就连生物学家也只能祈愿这种美丽的鱼儿不要从大海中永远消失,或许会有很多人赞同环境治理,保护环境,但绝对没多少钱支持海上的噪音治理。

不过,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加强,大黄鱼要真正灭绝也不可能,最多也至少野生的大黄鱼数量越来越少。

但养殖的大黄鱼,跟野生大黄鱼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

袁枚著名的《随园食单》中有句论断,“大抵黄鱼亦系浓厚之物,不可以清治之也。”他的意思是说黄鱼本身就是味厚的鱼,不可以用清淡的方法来料理,这里的黄鱼,指的就是野生大黄鱼。

鱼在我国的年菜中有着特别的地位。

所谓无鱼不成席,除了年年有余的口彩,鱼本身代表了一种珍味。

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遗憾可见,对于非原产地来说,鱼是非常难得的一道美食。

我国人工养殖鱼的历史非常悠久。

最早的稻田养鱼始于东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养殖始于唐代。

但进入池塘的四大家鱼却千年不“生孩子”,因为它们千万年来都是要通过在自然水体中定期洄游才能完成性成熟和产卵繁育。

池塘养鱼,历来要靠在自然环境中捕捞鱼苗,产量规模注定有限。

直到1950年代,才陆续实现了技术突破,成功人工繁殖四大家鱼的鱼苗,人工养殖鱼类技术,才实现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