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朕即大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九章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祸患的方法(3 / 3)

作品:《朕即大宋

赵桓听的极为认真,如陕西、秦凤路这些地区亩产量略低倒不是技术问题,完全是因为降水量不足。而南方亩产较高,反而不是因为降水,而是因为温度。

千古有名的占城稻,早在大宋开国之初就已经传入中原。而且南方各州,历任监司官员都极力推广,在大宋已经十分普及。

这种水稻一年能够三熟,从种下到收割仅仅五十余日,是提高亩产的良种。

因此在大宋,南方土地的亩产量一般要高于北方。如果精耕细作,改进农业生产水平,也会出现成都那种令人惊叹的情况,一亩地产量八石。

赵桓算了一下,说道:“仅苏州一地,田地三万四千顷就能产谷一千四百万至两千万石左右?”

“远远不止。”计相杨时纠正道:“这三万四千顷田地数量是范文正公上报的,系出税者数量。当地还有大量士大夫不上税土地,以及隐匿的田地。”

“苏州一带的土地在这次肃清中属于首批丈量完成的一批,我司统计的苏州良田为五万两千顷,产谷至少亦在两千一百万石,高可达三千万石。”

三千万石。

大宋禁军士兵月粮为二点五石,厢军两石,到靖康年间禁军口粮一路下滑至八九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这说明一个壮汉一个月的口粮在两石以上,妇女儿童老人,一个月八九斗也饿不着。

大宋男女老少平均下来,每月粮食消耗在一石至两石中间。

这三千万石粮食足够供养近三千万人一个月。而大宋总共也才一亿人口。

难怪说苏湖熟,天下足。

赵桓说道:“虽然产粮数无法确定,但区间总能有所合算,最低也有二十亿石,高或可达三十至四十亿。朕算的没错吧?”

“的确如此。”

“可按我朝百姓每月耗粮一石算,一亿百姓一年也不过十二亿石消耗。所有数据皆取下限,也至少应该还有八亿石存余,这些粮食都到哪里去了?”

7017k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