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召唤之天下归一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六百五十六章:时代落幕(2 / 2)

作品:《召唤之天下归一

陇关,是关中的西大门,当初汉国就是因为失去了陇关,才导致最终被秦国所灭的,而陇关以西就是天水郡了,也就是说,邓瀚镇守的地方,就是陇关以西。

“儿臣明白!”邓瀚清楚,这是邓昇给他的制约,不过邓瀚并不是太过在意的,兵马入不了陇关也没什么,他是镇守西凉的,又不是镇守关中,入陇关干嘛呢?至于不能干涉西凉道政务,邓瀚表示那都不是事,自己本来就对政务不感兴趣的。

“明白就好,很晚了,明日还要早朝,你早些回去歇息吧,在宛城逗留几日,与你母妃好好道别之后,便早点启程去姑臧吧。”邓昇说道。

“喏!儿臣告退!”说罢,邓瀚便离开了乾阳宫。

次日,景阳殿朝会上,邓昇对伐秦诸将大肆封赏,不过大多都是提升军衔和品级,对于爵位,邓昇只是加封了慕容恪,慕容恪在邓昇称皇帝的时候,被加封为九江郡公,入凌霄阁,但是现在慕容恪已经是大将军都督府车骑大将军了,是邓国新的军方三巨头之一,与之同为三巨头之一的薛仁贵是英国公、李嗣业是唐国公,而慕容恪只是一个郡公,怎么看都不太合适,加上这一次伐秦,慕容恪功劳颇大,于是邓昇加封慕容恪为梁国公。

而至于其他人,都只是提升军衔与品级而已,最多就是加重金银财帛的赏赐,至于爵位,一个都没有,一来是因为距离上一次大封群臣才过去五年,在大肆封赏,太快了,二来,如果真的论功行赏,邓国一大票人有资格晋升公爵的,现在还有一个赵国没有灭呢,倘若现在就晋升公爵,那日后灭赵之后,又该封赏什么呢?难不成个个都是勋王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虽然邓昇设有勋王的爵位,用以邓昇功勋卓著的大臣,但是邓昇也不想滥封,给后世子孙开一个不好的头,所以就算有人有资格晋升勋王,邓昇也会限制数量的,绝不会多。

朝会结束之后,邓昇的御案上出现了两份折子,让邓昇十分的头疼,这是崔浩和张宾的辞呈。

崔浩和张宾都是邓昇最早召唤出来的人物,都是邓王昇元年召唤的,至今已经三十五年了,当初召唤出来的时候,崔浩和张宾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今转眼间都已经年过花甲了,当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崔浩、张宾、蒋琬、苏弘、程昱,这五个都是邓昇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大臣,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程昱、苏弘早已故去,蒋琬几年前致仕,后来因为胡惟庸太过骄纵,邓昇重新将蒋琬请出来,如今的蒋琬已经是年近古稀了。

拿着两人的辞呈,邓昇久久不能言语,说实话,他舍不得啊,自邓昇登基以来,满朝文武中,文臣以崔浩、张宾、蒋琬、苏弘、程昱为首,武将以岳飞、常遇春、杨延昭为首,而现在这些人故去的故去,退隐的退隐,似乎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过去,想到这里,邓昇也不禁的感叹起自己了,邓昇登基的时候,只有十六岁,而今三十五年过去了,如今的邓昇已经是年过半百之人。

“来人,传中书令崔浩、门下令张宾觐见!”邓昇说道。

很快,便有人前去传召崔浩和张宾,不一会,二人便来到了乾阳宫,颤颤惊惊的向邓昇行礼道:“臣拜见陛下!”

看着二人老态龙钟的面容,邓昇不禁心里感叹,他们真的已经老了,在这个时代,能够活到五十都已经算是高寿了,而像崔浩、张宾二人,一生锦衣玉食的,寿命比普通人要长点,但是多年的积劳,也让两人的身体不堪重负了。

“崔卿、张卿请起!”邓昇说道。

“谢陛下!”二人应道。

二人起身之后,邓昇拿起二人的辞呈,说道:“你们的辞呈,朕看到了,就不能在等等吗?如今秦国已灭,关中平定,不消数年功夫,我大邓雄狮定能兵进晋阳,一统天下,朕还想着与二位卿家一同登临泰山之巅呢。”

二人闻言,笑了笑,年纪较大的张宾说道:“陛下,臣等二人已经六十好几的人了,按理说,早几年我们就应该退下来了,只不过心中仍有执念,放不下,故而耽搁了几年,现在大邓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如今的大邓人才济济,已经不再需要我们了,再不退下来,就惹人嫌了,还望陛下成全。”

“是啊,陛下。”崔浩也说道:“近年来,朕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说白了,臣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如果还留在朝中,每日面对繁重的政务,恐怕臣真的看不到大邓一统天下的那一日了,与其勉强贪恋权位,倒不如急流勇退,日后家中含饴弄孙,也别有一番滋味啊。”

崔浩和张宾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邓昇便知道他们心意已决,不过邓昇还想挽留一二,说道:“既然二位卿家不愿留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如前往东宫,与蒋卿一道教导太子如何?”

蒋琬在退下来之后,又被邓昇请出来,入职东宫,任太子太傅,所以邓昇便想,既然崔浩和张宾不愿意留在中书省和门下省,那不如和蒋琬一样,去东宫任职,东宫除了太子太傅之外,还有太子太师和太子太保,以崔浩和张宾的能力,担任这两个职位绰绰有余的。

不过崔浩和张宾可不是这么想的,只见崔浩笑着说道:“陛下,蒋兄为何回到东宫,臣等也是知晓的,如今东宫人才济济,太子也早已成才,臣等就算去了东宫,也教不了太子什么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唉……”闻言,邓昇便知道二人去意已决,无法再挽留了,于是叹了一口气,说道:“既然二位卿家不愿意继续留在朝中,那朕也不敢勉强,只不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实在太过重要了,二位卿家骤然离去,朕也不知道何人能够胜任啊。”

“陛下,朝中人才济济,能够胜任之人良多,又何必苦恼呢?如果陛下实在没有人选,臣倒是可以推荐一二,刑部尚书范仲淹、吏部尚书寇准乃是朝中老臣,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是上上之选,有他们二人入主中书省和门下省,也能进一步遏制住胡惟庸的嚣张气焰。”张宾说道。

张宾和崔浩很清楚,这几年,邓昇最大的心病就是胡惟庸了,为了打压胡惟庸的嚣张气焰,邓昇甚至不惜将致仕在家的蒋琬请出来,而寇准和范仲淹是朝中为数不多能够与胡惟庸掰手腕的人,其实很早以前,满朝文武都很清楚,一旦崔浩和张宾退下来之后,接替他们的人就是范仲淹和寇准了。

邓昇点了点头,说道:“关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人选,朕还需考量一二,二位卿家,今日便留在宫中,与朕好好的说说话,往后这样的机会恐怕不多了。”

“喏!”崔浩、张宾应道。

当日,邓昇、崔浩、张宾二人便在御花园饮宴,三人畅谈往事,将邓国这几十年的进程一一回顾,最后三人都喝得酩酊大醉。

次日,邓昇下诏同意了崔浩、张宾的辞呈,同时任命刑部尚书范仲淹为中书令、吏部尚书寇准为门下令,同时吏部侍郎荀彧接替寇准,任吏部尚书,至于刑部尚书,则另做他选。

。手机版网址: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