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说话不要太老实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章 说话有技巧(3)(1 / 2)

作品:《说话不要太老实

第五章说话有技巧(3)

4、聪明人谦虚含蓄,老实人锋芒毕露

为人处世没有城府不足以立世,含蓄来自于自我控制的黑白转化之功。

如果能够像冰山一样只露出一角,让人摸不透你的心思,不但你会自保无虞,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要做之事莫讲出,说出的话莫照做,让人无法掌握、透你的深浅,此为黑白不倒翁之法宝。

聪明人的故事:

唐代名相魏征以直言善谏闻名,而他在批评唐太宗时也很善用含蓄的方法。

一次,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鸽子,唐太宗很高兴,就托在手臂上逗着玩,见魏征进来,怕他看见,赶紧揣到怀里。

其实魏征已看见了,只是故意不言明,奏事时有意慢条斯理,拖延时间。

结果等魏征走了,鸽子也闷死在唐太宗怀里。

魏征用含蓄的方式批评了唐太宗“玩物丧志”的行为。

老实人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雄巴顿将军毫无城府,不但使上司颇为难堪,而且自己也失去了不少人缘,被同事们称为“和平时期的战争贩子”。

1925年巴顿到夏威夷的斯科菲尔德军营担任师部的一级参谋。

一年后,他被升为三级参谋。

巴顿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对战术问题和部队的训练提出建议并进行检查,但他经常越权行事。

1926年11月中旬,他观看了第二十二旅的演习,对这次演习非常不满。

他直接向旅指挥官递交了一份措辞激烈的意见书。

他的这种做法是纪律所不允许的,因为他只是一名少校,无权指责一名准将指挥官。

这样一来,他便招致了上司的非议和怨恨。

但巴顿并未吸取教训,1927年3月,在观看了一场营级战术演习后,他又一次大发其火。

他指责营指挥官和其他人员训练无素,准备不足,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虽然这次他很明智地请师司令部副官代替师长签了名,但其他军官心里很清楚,这又是巴顿搞的鬼,所以联合起来一致声讨巴顿。

众怒难犯,师长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位爱放大炮的参谋从三级参谋的位置上撤下来,降到二级。

·锋芒不要太露

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问礼。

智者告诫仁者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会潜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

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

所以,一个人还是有所节制为好,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不可处处占上风。

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

就像出头的椽子会先烂掉,太高的树容易遭大风折断的道理一样,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世上的高人往往其貌不扬,由于不太抢眼,可以避免别人的注意力,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练就一笔好字的人谎称不会书法,这样可以推掉许多违心的差事;力大无比的人往往装成手无缚鸡之力,紧急时才能够出乎意料地打败来犯者。

做人,锋芒太露,就等于把自己的底细给对方交代得一清二楚,一旦交起手来,就首先输掉了一半,实难收到突见奇功的效果。

但做人又不能不露锋芒或过于藏而不露。

过于藏而不露,总给人一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感觉,让人觉得你这人虚伪无比。

不可不露,却又不能太露或乱露,只要不刻意显露就好。

有能力终究是要露出来的,只要时机、地点、人事三者合适。

如果有一样不合适,那就不要乱露,以免招来不必要麻烦,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恼。

这种深藏不露的处世智慧与西方张扬个性注重表现有所不同。

西方教育注重“表现”,主张“有能力就要表现出来,有一手就要露出来”,否则和没有能力没有什么两样。

西方人不但好表现,到处表现,而且还要随时告诉别人自己表现了些什么东西,甚至随身携带一些以资佐证的物件,证明自己确实如此。

中国人当然也明白“表现”的道理,知道“老虎不发威,很容易被当做病猫”。

不过我们更了解“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惨痛苦境,在表现之前,先做好“等到达那里,先打听一下当地的情况,再做打算”的准备工作。

所以两者的区别不在于表现不表现,而是怎样表现。

前者是舍身哲学,主张能露就露,露光了就走路,后者是守身哲学,主张先打听一下,看一看露到什么程度最合理,然后才合理地显露。

深藏不露是为了看一看有没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人走出来。

若大家都争着要露,特别是那些才能平庸,又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其结果只能是埋没了真正的有才华的人。

不强出头,其实就是在不应该自己出头的时候,千万不要出头,一定要出头不可,也应该设法让别人先出头。

万一让不过,才抱着不得已而为之的心情来出头。

当然,没有什么本领的人无须讲究什么深藏不露。

因为自己很平庸,就算利用深藏不露来“藏拙”,充其量也只能隐瞒一时,最终会被人识破,原形毕露。

·小心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而有些人难免自恃聪明,孰料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有聪明和糊涂之分,同为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为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糊涂往往给人以愚拙的印象。

然而,或智或愚对人一生的命运关系极大,所以人们大都以聪明为美,表现自己聪明的一面,隐瞒自己笨拙的一面。

真正聪明的人却不这样做。

他们信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并以其为美。

真正的聪明人几乎都以大智若愚的方式来保护自我。

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所以《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意思就是说: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

人也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因为锋芒太露而遭人暗算。

三国时的杨修就是因才华过主而遭杀身之劫。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我们还是谨记中国那句千古名训“大智若愚”为妙。

有时,糊涂一点,反而是一种聪明与智慧,甚至是一种大聪明和大智慧。

列宁说过这样一段话:聪明人是不犯重大错误同时又能容易而迅速地纠正错误的人。

真正的“精”者,既能明白他周围所发生现象的是是非非,也非常明白自己身上弱点所在。

他们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吸收他人的优点来丰富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他们从不用语言来显示自己,总使人有一种谦虚、实在的感觉。

因而真正的“精”者,永远是生机勃勃的,富于进取精神的。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做到聪明非常困难,一个人要做到糊涂也非常困难,而一个人由聪明升华到糊涂更是困难。

可见,对比聪明,糊涂是更高层次的聪明。

因为,这种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不露痕迹的聪明。

在复杂的世界中,一个人如果能够以大智若愚的方式生存,他就能够避免很多麻烦的缠绕,达到一种逍遥的境界。

·含蓄才是最有力量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个人犯了过失,并不等于他一无是处。

所以在批评对方时,如果只提对方的短处不提他的长处,他就会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到委屈。

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先讲自己的缺点和过错。

这是因为你讲出你的错误,能给对方这样的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样是犯过过失的人,这就会激起他与你的“同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