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上古史 2(1 / 2)

作品:《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第一篇上古史2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

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颜色、品质的意思)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度的变形。

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称为“高贵者”,把被征服者称为“达萨”,以“达萨”和“达西”称呼男女战俘即奴隶。

后来在雅利安人内部又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四种姓制度:即婆罗门种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称僧侣阶层,他们解释吠陀经典,干预社会事务;刹帝利种姓,充当武士,国王也属这个种姓,主管军事和行政;吠舍种姓,一般指雅利安平民,多数从事手工业、牧业和商业,也有富裕者,但没有任何特权;首陀罗种姓,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数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隶外还有接近于平民的贫穷者,他们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

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后一个种姓是“非再生族”,根据婆罗门教创造的神话和《摩奴法典》,四种姓是世界之祖婆罗赫曼以口、双手、双腿、双脚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都有特定的职业,不可混淆界限。

释迦牟尼是否确有其人?

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盘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

这些文物和史料,足可以证明释迦牟尼确实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因为悉达多属于释迦族名,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梵文的音译,“释迦”是部族名,意为“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儒、忍、寂”等。

“释迦牟尼”可以解释为“释迦族圣者”。

释迦牟尼虽被尊为圣人,且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奉敬仰,但他在获得觉悟之前,也曾有过疑惑、痛苦,不过他超出常人之处,是以己之苦推及众生之苦。

他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道,经历6年,艰苦备尝,终于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了根本的解脱。

阿育王对佛教有些什么贡献?

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继位,成为孔雀王朝的君主。

在继位之前,阿育王曾被他的父亲宾头沙派作坦罗地方的总督,因此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

他即位之初,对外利用军事力量进行征服战争,对内则杀戮大臣,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

据记载,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岩率军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国,获战俘15万人,杀了10万人。

在残酷的战争之后,阿育王宣布放弃武力征服的办法,大力扶持和宣扬佛教。

他在帝国境内许多地方开凿岩壁,树立石柱,上面刊刻诏令,宣称“以法胜,是为最胜”,主张以佛教征服人心。

这些刻有阿育王法敕的摩崖石刻和石柱,有些还留存至今,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极为重要的资料。

在阿育王的大力扶植下,佛教在当时实际上处于摩揭陀国的国教地位。

他以大量金钱资助佛教的发展,派遣了许多传教僧人到全印度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去弘扬佛法,相传他还把佛舍利分散到各地,在各地同时兴建了许多佛塔供奉舍利,供人瞻仰崇拜。

他的儿子摩哂陀(mahinda)和女儿僧伽密多(sanghamitta)先后出家,并相继率人南下斯里兰卡岛,把佛教传入了斯里兰卡。

他在政府内设置了“正法大官”执掌宗教事务,巡回各地,宣传佛法。

他还在首都华氏城召集许多佛教僧侣,由上座部长老目犍连子帝须主持,举行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校订和整理了当时流行的佛教经典,处理了佛教内部各派之间的争论。

由于阿育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佛教在此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开始在印度以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中亚、西域一带传播。

你知道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吗?

《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

罗摩是古代印度传说中的人物。

后逐渐被神化。

《罗摩衍那》成书不早于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

原书依据吠陀体系推算,罗摩和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之间的战争发生在距今880152年之前,印度传统的历书都是根据这种推算编制的,但是并不为现代历史学家所接受。

印度传统认为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他杀死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神曾经答应罗摩,只要山海还存在,人们就仍然需要阅读《罗摩衍那》。

20世纪70年代大陆梵文学者季羡林、黄宝生翻译《罗摩衍那》,为全世界迄今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

印度为何崇拜神牛?

印度的神牛崇拜历史可谓绵长悠久。

神话传说中,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坏神湿婆,其坐骑就是一头公牛。

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定有头公牛雕像。

大多是卧姿,在石台之上,有的上面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

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精神健朗、栩栩如生。

老牛雕像也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

在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典籍《吠陀经》中,就有赞美奶牛和如何对待奶牛的记载。

如,奶牛是神圣的,奶牛是宇宙之母,是过去与未来之母,是众神之母,是最为重要的事物。

古典史诗《罗摩衍那》中,有着关于无敌神牛的章节。

大意是,某国王有一头无敌神牛,它无所不能,国王希望得到什么东西,它都会送来。

由此引起另一国王的妒嫉,来抢这头神牛,并引发一场惨烈的战争。

史诗中还有一些关于母牛的诗句,把杀母牛与弑父、叛逆等重罪等同,一律是死罪。

《摩诃婆罗多》中则说,杀死母牛或公牛的人,罪大恶极。

《一千零一夜》诞生的缘起是什么?

《一千零一夜》是中古时期一部优秀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不仅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具有重大影响的杰作。

《一千零一夜》的产生据书中的交代是这样的:古时候,在印度和中国接壤地区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喜欢打猎,当他每次出外打猎时,王后和宫女就背着他同奴仆们到花园中饮酒作乐。

国王发现后非常气恼,下令杀了王后、宫女和奴仆。

从此以后,他每天娶一个处女做王后,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

国中女子被杀了很多,京城中一片惊慌。

有一天宰相正为没有给国王找到处女发愁,他的女儿山鲁佐德对他说:“把我嫁给国王好啦!”

她立志要拯救其他女子,所以自愿嫁给国王。

进宫后,她每夜都给国王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等到天明时,故事总是讲到最紧要的关头,国王只好把她留到明天,等故事讲完后再杀。

这样一直继续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她感动了,决定和她白头到老,不再去杀其他无辜的女子。

这个故事的实际意义当然不在于说明《一千零一夜》的产生,而在于借此能够把众多的故事在结构上联系起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涉及的地域十分广大,时而在巴格达,时而在埃及,时而在法国,时而在印度,时而在中国。

故事的题材非常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冒险故事、恋爱故事,又有神话故事、幻想故事等。

居鲁士是怎样壮大波斯王国的?

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将矛头指向了新巴比伦王国。

两河流域是西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也是当时著名的“粮仓”,但其民比较文弱怯战,历史上遭到四邻侵略远多于向外扩展。

如果说与吕底亚的战争充满了惊险血腥的话,对新巴比伦王国的战争则意外顺利,一路绿灯,很快就占领了大名鼎鼎的巴比伦城。

地中海东岸地区也随之归附波斯帝国。

居鲁士随后将波斯帝国的首都迁到巴比伦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成为“宇宙四方之王”。

面对在短期内建立起来的帝国大厦,居鲁士没有过多地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和欲望强加于被征服地区。

与他之前的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的尼甲布尼撒相比,他的确是非常宽容的。

他在被征服地区实行宽松的自治政策,除了承认波斯帝国的最高统治特权外,各地旧有的法律和统治机器都被保留了下来,米底、吕底亚、巴比伦的贵族仍然保有原来的特权。

在宗教方面,他每到一地就到当地的神庙拜祭,安抚祭祀贵族,保护他们的特权。

他最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允许被新巴比伦王国强行迁徙至巴比伦境内的犹太人返回家园,并支持他们重建被毁的耶路撒冷犹太教神庙,并因此被《圣经》称为“上帝的工具”。

居鲁士以强大武力为后盾的地方宽容政策,成为波斯帝国立国的指导思想被他的后继者们贯彻下去,使这个看来松散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体居然延续了二百多年。

阿拉伯数字最早起源于哪里?

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

以后,以讹传讹,世界各地都认同了这个说法。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

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

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

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

“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320—550)时期才出现的。

公元4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

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0”。

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

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你知道贵霜帝国的兴衰吗?

公元前140年,月氏人南下到大夏,当时月氏人有五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16—65)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丘就却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公元90年,贵霜王为班超所败,不得不纳礼求和。

班超一直不知贵霜王名,仅以“月氏王”呼之。

2世纪初阎膏珍即贵霜帝国王位,征服印度西北部,在中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剌子模,国势大增,形成中亚的一个庞大帝国。

183—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间,对中亚的控制减弱,康居、大宛摆脱羁縻,呼罗珊、花剌子模也脱离贵霜帝国的统治。

公元233年,萨珊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率军攻克锡斯坦后,经呼罗珊入花剌子模,接着攻入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坦叉始罗,给贵霜帝国以致命打击。

至公元3世纪,贵霜帝国已分裂为若干小公国,这时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渐削。

至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

这时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

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后来(至5世纪)不断受到嚈哒(白匈奴)的侵犯。

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一般认为在425年为嚈哒所灭。

克里特文明因何不明不白地消失?

克里特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在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450年的古希腊。

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

公元前21世纪中叶,克里特达到青铜时代全盛期,在诺萨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现相当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各种精制的工艺品及线形文字“a”,表明当时已进入阶级社会,其居民多半来自西亚。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上最大的岛屿,而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起点,然而,这样一个强大的文明却不明不白地消失了。

对此存在多种猜测,有人认为是它被来自小亚细亚的蛮族摧毁,有人认为是与希腊城邦交战的结果,还有人认为可能是遭遇了大地震。

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瓦尔特·弗里德里希根据从克里特岛附近的锡拉岛上发现的一段橄榄枝,验证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克里特文明是毁于一次空前规模的火山喷发及其引发的大海啸。

雅典民主制的成因是什么?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

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

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

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特征的形成,除小国寡民的因素外,雅典的法律也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

伯里克里时代给担负城邦公职者发放公职津贴,从经济上保证公民对城邦政治的直接参与。

小国寡民的特殊环境和鼓励参政的法律措施使雅典人数众多的农民、工匠、水手之类的普通公民都能够直接参加到城邦管理事务中去。

这种直接民主制促进了“公民—城邦”的一体化,使城邦具有强固的凝聚力。

梭伦改革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594年,雅典人找到梭伦,希望他来担任雅典城邦的首席执政官,调解已经白热化的穷人和富人的冲突。

当时贫富悬殊,许多穷人不仅自身贫穷,还欠下富人的许多债,还不起债的人们有些按契约成了“债务奴隶”,有些则被迫逃亡异地,于是民怨沸腾。

愤怒的穷人希望平分富人的土地和财富;而富人却不愿意放弃自己得到的任何利益,一部分甚至骄奢傲慢,贪婪无厌。

激烈的冲突似已不可避免,而一旦陷入内战则可能倾覆城邦。

梭伦此时担当这一重任,无法守成而只能改革。

梭伦没有满足平民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

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

为了城邦的长治久安,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定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

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

梭伦对此的答复是:当破坏协定对双方都不利的时候,人们是会遵守相互间的协定的;而他正是要为公民们制定这样一种法律,使他们都明白,实行正义要比犯法有利得多。

何谓伯里克利时代?

伯里克利是雅典杰出的政治家。

他从公元前443年到前429年,连续14年当选为雅典的首席将军。

伯里克利是雅典的名门之后,他父亲曾经担任过雅典军队的统帅,母亲是著名改革家克里斯梯尼的侄女。

门第加财富,使伯里克利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不仅知识渊博,文武双全,而且具有出众的口才。

还不满30岁,他已在雅典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了。

伯里克利还是一个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人,深受雅典人民的爱戴。

他执政的年代被誉为“伯里克利时代”。

伯里克利生活十分简朴,很少参加酒宴,从不到别人家吃饭。

他在从政的30年里,只有一次接受了邀请,参加了他的一个亲戚的婚礼。

但是,在客人们开始喝酒的时候,发现伯里克利早已离开了。

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带来了雅典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雅典生产的“红花”陶瓶远近闻名。

这种陶瓶是在红色陶土的瓶身上,绘上黑而发亮的漆画,这些绘画图案形象生动,花纹优雅美丽。

雅典的海港十分繁忙,数不清的船只进出港湾。

码头上堆满了从埃及、西西里和黑海沿岸运来的粮食;来自波斯和迦太基的毛毯;来自马其顿的亚麻衣料和造船材料;还有来自阿拉伯的香料。

兴旺发达的商业为雅典创造了大量的财富,雅典城内出现了许多辉煌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塑。

此外,雅典人还创造了兴旺发达的科学文化,使雅典成了“希腊的学校”。

周围城邦的人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在这里,人们可以倾听名师苏格拉底的教诲,参加哲学家阿克萨哥拉和德谟克里特的辩论,能欣赏到精彩的戏剧,观赏到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迈锡尼文明因何得名?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

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

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金属冶炼和手工业品的制造达到并且超过了克里特文明时期的技术水平。

其文字在考古学上称为“线形文字乙种”。

建筑艺术也有很大发展。

公元前12世纪初,为掠夺土地、财产和奴隶,迈锡尼率南希腊诸国攻打小亚西亚西北部的特洛伊城。

迈锡尼等虽然获胜,但力量大为削弱,约公元前1125年,希腊人的另一支——多利亚人从希腊半岛北部南下,迈锡尼诸国灭亡,迈锡尼文明随之消亡。

特洛伊战争是谁引起的?

公元前12世纪初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宫作客,受到了麦尼劳斯的盛情款待。

但是,帕里斯却拐走了麦尼劳斯的妻子海伦。

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决定讨伐特洛伊。

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攻战10年未能如愿。

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计,让迈锡尼士兵烧毁营帐,登上战船离开,造成撤退回国的假象,并故意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

特洛伊人把木马当做战胜品拖进城内,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欢歌畅饮喜庆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中的迈锡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腊军队,结果一夜之间特洛伊化为废墟。

哪一部著作被誉为“希腊的圣经”?

《荷马史诗》被称为“希腊的圣经”。

公元前11—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荷马时代”,就是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相传,《荷马史诗》是由希腊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耶(troy)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

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愤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

特洛耶王子赫克托尔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

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

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

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