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近代史 1(1 / 3)

作品:《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第三篇近代史1

哪场革命建起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1566年,尼德兰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人民起义,历史上称做尼德兰革命。

1566年4月的一天,几个身穿乞丐服,系着乞食袋的人出现在布鲁塞尔城总督府门前。

他们奇异的装扮引起人们的注意,原来他们是大贵族奥兰治亲王威廉、厄格蒙特伯爵和荷恩大将。

他们是代表尼德兰的“贵族同盟”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请愿来了。

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是个女公爵,叫玛格丽特。

奥兰治亲王将请愿书递交给总督,要求废除迫害新教徒的法令,召开三级会议,撤退西班牙驻军。

总督不仅拒绝了这些要求,而且还大骂这些富贵的乞丐,下令将他们赶出总督府。

贵族们原打算让西班牙统治者作些让步,所以,他们在请愿书中还表示效忠西班牙国王,但他们的愿望落空了。

正当他们商量新的对策时,人民群众已忍无可忍,于8月掀起了反对天主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

同年10月,参加起义者达数万人。

后由于资产阶级和贵族同盟的动摇、妥协,1657年春运动遭镇压。

同年8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阿尔法为尼德兰总督。

阿尔法设“调查骚乱委员会”,血腥镇压尼德兰革命者,并推行新的税制。

尼德兰人民在南方密林中,组成“森林乞丐”游击队;在北方沿海,组成“海上乞丐”游击队,英勇反抗西班牙的暴政。

1572年,北方各省举行大起义,解放了荷兰、泽兰两省的大部。

同年8月,威廉一世(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

南方革命形势也日趋高涨。

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

1576年11月8日,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南北统一,共同反对西班牙的统治。

慑于革命的不断深入,在西班牙增兵的情况下,西南几省贵族于1579年1月23日结成阿拉斯同盟,宣布承认腓力二世对尼德兰的主权,天主教神圣不可侵犯。

北方7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为对抗西南几省贵族的背叛,于同年1月6日结成乌得勒支同盟,规定建立统一的军队,采取统一的税率、币制和度量衡制,制定共同的军事、外交政策。

同盟促使北方7省完全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为联省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581年,由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

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亦称荷兰共和国,简称荷兰。

随后,荷兰在军事和外交上取得反西班牙斗争的胜利。

1609年1月9日,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胜利。

这场革命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城市平民为斗争的主力,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专制统治,在欧洲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你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吗?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

市场扩大了,财富也随之增加,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

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碍。

也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詹姆士一世登台便鼓吹“君权神授”的说法,声称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

他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他不关心英国的海上贸易,不重视建设海军;这些政策大大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

此时的英国,一方面王室生活极度腐化,挥霍无度,国家处在无序之中;另一方面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反对封建压迫的农民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随之蓬勃兴起,愈演愈烈。

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1640年,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镇压起义,不得不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起草了《大抗议书》,抨击查理一世暴政,提出一系列限制王权的主张,查理一世拒绝接受《大抗议书》,最终和议会决裂。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

1643年,克伦威尔前往英格兰东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年7月)、纳西比战役(1645)等战役中屡次击溃王军。

内战结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

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

1653年4月30日,克伦威尔发动政变,解散议会。

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1649年占)的“护国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结束,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国政体时期开始。

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

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

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后来的玛丽三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史称“光荣革命”。

查理一世的宠臣因何被议会处死?

1639年,苏格兰爆发了反英起义,起义军迅速攻入了英国北部。

为筹措军饷,1640年4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已经解散了11年的英格兰议会。

三个星期后,因为议员们争论不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查理一世又解散了议会。

1640年11月,查理一世不得不再度召开议会。

“肃静!肃静!”

议长摇铃高声喊道。

“现在议会开始!今天的议题是讨论增加税收。

国王陛下已经下令进攻苏格兰。

他要议会讨论,怎样多收捐税充当军费。”

“我反对!”

议员汉普敦当即站起来说,“老百姓还有钱缴税吗?

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了。”

“我也反对!”

上届议会的议长皮姆高声说道,“我们不能再向人民征税,我们没钱给国王。

我提议,第一,否决国王征收军费的诏令;第二,逮捕替国王搜刮民脂民膏的大臣斯特拉福和大主教洛德;第三,宣布我们的议会是长期议会,不允许国王任意解散议会。”

“说得好!”

“好极了!”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赞成!”

“通过!”

“完全赞成!”

在一片赞同声中,议会通过了皮姆的提议。

议会的决议鼓舞了伦敦市民,他们涌上街头,散发传单,发表演讲,游行示威,拥护和支持议会。

1641年3月,议会下令逮捕斯特拉福和洛德大主教,判斯特拉福死刑。

事情发生的第二天,查理一世亲自来到议会大厦。

“我命令你们立即放回斯特拉福伯爵和洛德大主教!”

查理一世对皮姆等人说。

“他们犯了叛国罪,议会要处决他们!”

皮姆沉着地说。

“什么?”

查理一世愤怒地高声叫喊起来,“处决他们?

不!这绝对不行!”

正在这时,外边传来一阵怒吼:“处死斯特拉福!”

“处死洛德大主教!”

“支持议会!”

查理一世隔着窗玻璃向外望去,只见议会大厦前站满了成千上万的市民,高声喊叫,表示支持议会。

国王感到一阵恐慌,一言不发地转身急匆匆走了。

当晚,查理一世派人秘密去北方送信,命令约克城的驻军司令马上进军伦敦,用武力解散议会,救出自己的两个宠臣,但信使没出伦敦就被市民们抓住了。

5月12日,整个伦敦沸腾了。

20万群众包围了王宫,举行示威,要求处死斯特拉福。

5月10日,查理一世不得不在死刑书上签字。

5月20日,斯特拉福被枭首示众。

你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吗?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以“光荣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任务。

玛丽和威廉三世虽然仍属于斯图亚特家族(后为汉诺威家族),但是,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君主制已经被推翻了。

这次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从此,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都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克伦威尔是怎样的一个人?

1599年,克伦威尔出生在英国亨廷顿。

在他的青年时期,英国被各教派之间的纠纷弄得动荡不安,在任的国王信仰并且想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克伦威尔自己是一个农场主和乡绅,一个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被选进议会,但是为期不长,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就决定解散议会,独自一人统治国家,直到1640年在对苏格兰人作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才召集了一个新议会。

克伦威尔又当选为议员。

新议会强烈要求国王不再实行专制统治。

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从议会,于是1642年在忠实于国王和忠实于议会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

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

在历时四年的战争中,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使之声望日隆。

在使战争出现转机的关键性的马斯顿战役中,克伦威尔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成了阶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别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因为国王对此了如指掌且无求和之意。

没过一年,国王潜逃,企图东山再起,重新纠集他的军队,就这样第二次内战爆发了。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克伦威尔击败了国王的军队,从议会中解散了占多数的温和派议员,并于1649年1月30日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

当克伦威尔开始执政时,1640年组成的议会所保留的成员都属于一个数目不多、无代表性、过于激进的少数派,即所谓的残余议会。

起初克伦威尔企图通过谈判来进行新的选举,但是当谈判破裂时,他就用武力解散了残余议会(1653年4月20日)。

此后,克伦威尔依靠军队的支持来维系统治,成为军事独裁者,直至1658年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

英国独立派是如何掌权的?

独立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资产阶级派别,产生于16世纪末,主要包括公理会、浸理会等派别。

主张教徒独立体会上帝的意旨,教堂各自独立,由全体教徒直接管理。

各教堂之间只有联合性质,并无隶属关系。

专业牧师有教堂全体教徒聘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该教派逐渐演变为政治派别,它代表了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态度较激进。

在革命初期,独立派与长老派联合,利用国会共同与国王作斗争。

独立派领袖人物为克伦威尔,由于其在军事上的胜利,从而使独立派在国会中的地位大为加强。

独立派主张建立共和国,后在各个问题上与长老派的分歧加剧。

在长老派掌权时,独立派和平等派联合行动。

1644年通过的《自抑法》,迫使长老派的势力撤出军队,独立派掌握军队指挥权。

1648年进行的普莱德清洗,将长老派彻底清洗出国会,独立派掌握了国会的领导权。

并在平等派的推动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1649年,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独立派执掌政权,把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高峰。

其间,坚决打击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镇压平等派、掘土派的起义,且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并积极为资产阶级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颁布《航海条例》;又在英荷战争中打败荷兰。

1653年,独立派建立以克伦威尔为“护国主”的军事独裁体制。

何谓掘地派?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无地和少地农民的空想共产主义派别。

领导人是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

温斯坦莱原为伦敦小商人,破产后到乡间为人放牧,同情贫苦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

他认为独立派于1649年3月建立的自由共和国并不自由,“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使用土地”,主张土地公有;自称真平等派,认为基督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真诚的平等派。

1649年4月,退役军人埃弗拉德带领4个农民到伦敦附近圣乔治山冈开垦荒地,人数渐增至二十几人。

温斯坦莱加入,并发表《真正的平等派举起的旗帜》的宣言。

掘地派的活动引起土地私有者的仇视。

在政府的示意下,土地私有者进行骚扰和破坏,推倒小屋,践踏庄稼,围打垦荒者,拉走牲畜。

掘地派不主张暴力斗争,而想用仁爱感化土地私有者。

1650年3月,公社被迫解散。

但是在其他许多地区,有不少支持者,出现了贫民耕种村社公地的运动。

有的地方参加者达千人之多。

由于地主和军队的镇压,到1651年,掘地派运动失败。

1652年,温斯坦莱发表《自由法》,详细阐述了掘地派的主张,描绘了公有制共和国的蓝图。

该著作被认为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与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齐名。

《利维坦》是一部什么著作?

《利维坦》是霍布斯的政治著作。

全称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

1651年在伦敦用英文出版。

全书分4篇:第一篇“论人”,他将人的生命看做一种机械的运动,认为趋利避害、自我保存是人生命运动即人性的根本原则。

在没有任何政治权威的自然状态中,人们为了私利而争斗,呈现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第二篇“论国家”,主要论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出于对死亡的畏惧,在理性指引下,相互间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把它交付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从而组成国家。

主权是国家的本质,主权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臣民对主权者必须绝对服从,但又强调国家的作用在于保护个人的安全。

第三篇“论基督教国家”和第四篇“论黑暗王国”,主要揭露罗马教会的腐败堕落,抨击教皇侵犯世俗权力的行径,提出了政教合一、教权服从王权的主张。

所谓“利维坦”,是圣经中记载的一种巨大的海兽,力大无穷。

霍布斯以此来命名《利维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为克伦威尔的独裁专政唱赞歌,为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统治奠定理论基础。

何谓“自由否决权”?

1652年,波兰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法令规定,每个议员都可以使用否决权。

无论多么好的议案,只要有一个议员不同意就不能通过。

之后的近百年里,波兰议会召开过55次会议,其中有48次连一个议案都没有通过。

“自由否决权”实际上是操纵朝政的大贵族不顾民族利益,为了谋求私利而实行的一种政策,使国家机构陷于瘫痪,造成了外来侵略势力干涉波兰事务,加速了波兰贵族共和国的衰落。

直至1791年的《五三宪法》才取消了自由否决权。

转而采用多数通过原则。

英国荷兰17世纪为什么兵戈相向?

1650年和1651年英国为削弱荷兰商人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中心地位,曾两次颁布《航海条例》。

165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非经英国允许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国殖民地通商。

1651年的《航海条例》又规定进口到英国的产品只准使用英国船只或生产国的船只进行运输,从英国出口的产品只准使用英国船只运输。

荷兰宣布拒绝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并和英国在1652年到1673年间先后发生三次战争。

1675年,荷兰海军又与西班牙海军联合镇压西西里岛起义。

此后,一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荷兰一直处于四处作战中。

频繁的作战耗光了荷兰的财富,英法的竞争又使财富来源减少。

1785年,荷兰的处境已经很糟糕了,公共债务增加到几乎付不出利息的地步。

国家一片混乱。

1795年1月初,法国革命军攻入荷兰;1月18日,荷兰最后一位执政者威廉五世逃往英国。

几个星期后,荷兰共和国就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作为法国附庸的巴达维亚共和国。

你知道圣荷西沉船事件吗?

1708年5月28日,是一个晴朗的日子。

一艘西班牙大帆船“圣荷西”号缓缓从巴拿马起航,向西班牙领海驶去。

这艘船上载满了金条、银条、金币、金铸灯台。

这批宝藏据估计现在至少值10亿美元。

当时,西班牙正与英国、荷兰等国处于敌对状态,英国著名海军将领韦格正率领着一支强大的舰队在巡逻,危险随时会降临在“圣荷西”号上。

然而,归国心切的“圣荷西”号船长费德兹却全然不顾。

“圣荷西”号帆船平安行驶了几天后,1708年6月8日,当人们惊恐地发现前方海面上一字排开的英国舰队时,全都傻了眼。

猛然间,炮火密布,水柱冲天,几颗炮弹落在“圣荷西”号的甲板上,海水渐渐吞噬了巨大的船体,“圣荷西”号连同600多名船员以及无数珍宝沉往海底。

沉没地点经无数寻宝者的测定,终于有了一个大概的结果:它在距哥伦比亚海岸约10公里的加勒比海740米深的海底。

1983年,哥伦比亚政府正式宣布:“圣荷西”号是哥伦比亚国的国家财产。

人们估计,该国政府已经勘察出沉船的地点。

奇怪的是,直到现在,哥伦比亚还没有对沉船进行打捞。

莫卧儿王朝的末代皇帝是谁?

巴哈杜尔·沙二世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末代皇帝,乌尔都语诗人。

巴哈杜尔·沙是莫卧儿皇帝阿巴克·沙二世与其印度妻子所生。

在阿巴克·沙二世去世后,巴哈杜尔·沙于1838年9月28日正式登基。

1848年,戴贺胥就任印度总督后,抛出“丧失权利论”。

根据这一理论,印度王公死后如无直系后嗣,他们的领地和年金就要收归英国东印度公司所有。

1854年,巴哈杜尔·沙原先所立的太子因病死去。

为维系王朝命脉,巴哈杜尔·沙写信请求戴贺胥允许他另立太子,戴贺胥虽然同意了他的要求,但却宣布巴哈杜尔·沙死后,其继承人不能称皇帝,皇室成员也要从红堡迁居至郊区,皇室的赡养金则从每月10万卢比缩减到万卢比。